北大首任校长严复说过的这段话:“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

红日观全局 2025-09-23 15:02:17

北大首任校长严复说过的这段话:“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书便宜,但知识不廉价,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让你锦绣前程,但它能让你,说话有德,做事有余,出言有尺,嬉闹有度!”   特别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声音时不时冒出来,有人拿“没读过大学也能挣钱”当例子,却忽略了这种说法背后藏着的认知局限。   就像严复百年前警示的“精神贫穷”,不是缺物质财富,而是缺能支撑人长远判断的知识积累,总把短期利益当成全部,看不到时代变化里的潜在需求。   严复创办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时,核心目标是“开民智”而非“育官员”。他在《救亡决论》里写“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这里的“西学”本质是打破认知壁垒的知识。   现在很多人对“精神贫穷”的理解停留在“没文化”,其实它更多体现在对新事物的接纳度上。   比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有人仍觉得“学手艺不用读书”,却不知道现在汽修、护理等行业都要求掌握数字化技术,需要通过专业书籍学习理论基础。   比如讨论社会热点时,有人只看标题就跟风评论,连事件背景都不愿通过深度报道或相关书籍去了解。   再比如规划子女未来时,有人照搬自己几十年前的成长经验,忽视当下就业市场对知识储备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精神贫穷的表现,缺的不是学历,是通过读书更新认知的意识。   现在很多人把“刷短视频”当成“学习”,觉得看几分钟科普、读几句鸡汤就是“有认知”,其实这和真正的读书差远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4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年均纸质书阅读量是4.7本,而日均刷短视频的时间却超过2小时。   短视频里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今天看“读书无用”,明天看“躺平真香”,很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觉得大家都这样,自己不读书也没关系。   但书不一样,一本《乡土中国》能让你理解农村的人情社会,一本《思考,快与慢》能教你别被直觉误导,这些系统的知识会在心里慢慢沉淀,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不会轻易被网上的声音带偏。   董宇辉在直播里讲过自己的经历,他小时候在陕西农村,家里条件不好,放学就帮父母干农活。有次他在废品站捡到本破旧的《读者》,翻到里面关于北大的文章,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学校”。   后来他拼命读书,考上西安外国语大学,再到成为东方甄选的主播,每次提到读书,他总说“不是为了拿文凭,是为了心里有底”。   这种“底”,就是精神上的富足,遇到质疑时不会慌,因为知道自己的价值;选择人生道路时不盲目,因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反观那些喊“读书无用”最凶的人,要么是已经有了资源,不需要靠读书改变命运;要么是自己没读好书,就想拉着别人一起放弃,免得自己显得孤单。   精神贫穷最可怕的不是影响自己,而是会代代相传。有位乡村教师分享过,她班上有个学生,父亲总说“我没读书也能打工挣钱,你也别读了”,孩子慢慢就不想上学,作业也不写。   后来老师给孩子送了本《小王子》,又和家长沟通,让他看看书里“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话。慢慢的,家长开始陪孩子读书,孩子成绩也提了上来。   这个小事说明,精神上的贫瘠就像土壤板结,不播下读书的种子,就长不出认知的庄稼;而一旦有了知识的滋养,不仅能改变自己,还能影响下一代。   现在很多年轻人抱怨“内卷”,觉得读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如躺平。可他们没意识到,“内卷”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只把读书当谋生工具”的心态。   严复说“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就是提醒我们,读书的意义不止于找工作,更在于让你成为一个“说话有德、做事有余”的人。   比如在单位里,读过书的人更懂得尊重同事,不会随便出口伤人;在生活中,知道“出言有尺”,不会把玩笑开得过分;遇到矛盾时,能想到“做事有余”,留三分余地给别人。   这些看不见的品质,其实比工资条上的数字更能决定人生的幸福度。   还有人觉得“人情世故比读书重要”,尤其在商业领域。但近年来多个行业报告显示,随着市场规范化,仅靠“人情”的经营模式越来越难持续。   比如零售行业,过去靠“熟客优惠”就能维持生意,现在则需要通过数据分析顾客需求、通过线上运营拓展客源,这些能力都需要通过阅读《零售数据分析实战》《新媒体营销逻辑》等书籍学习。   某电商平台的调研显示,近三年转型成功的小商户中,有62%的经营者表示“通过读书学到了新的经营方法”,这说明读书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帮人找到适应时代的生存方式。   你有没有通过读书解决过生活里的实际困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4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