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8岁的清华教授周培源,依旧单身。朋友拿给他一沓子照片:“瞧瞧,有没

趣史小研究 2025-09-23 16:39:40

1930年,28岁的清华教授周培源,依旧单身。朋友拿给他一沓子照片:“瞧瞧,有没有中意的?”周培源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忽然,他眼前一亮,指着其中一张:“就她了!”朋友大笑:“好眼光!” 周培源,清华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 28岁,搁现在也就是个刚读完博士的年纪,但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大龄单身男青年”。他不是没人要,恰恰相反,这位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一路读到博士,师从过诺奖得主的天才,是清华园里响当当的“钻石王老五”。可问题是,他一门心思全扑在物理上了,脑子里装满了公式和理论,就是没给儿女情长留个地儿。 朋友们都替他急。那天,同事刘孝锦实在看不下去了,搞来一堆北平女师大学生的照片,往他桌上一摊。周培源当时正琢磨一个力学难题,眼皮都没抬,敷衍地翻着。突然,他的手停住了。照片上的姑娘,梳着那个年代流行的发式,眉眼弯弯,笑容干净得像颐和园昆明湖的水。他几乎是脱口而出:“就她了!” 刘孝锦凑过去一瞧,乐了:“你小子眼光真毒!这可是王蒂澂,我们公认的校花,追的人能从西直门排到前门!” 王蒂澂,也不是个简单人物。她家境优渥,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高材生,英语好到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人长得漂亮,性子却不张扬,带着一股书卷气的倔强。据说,当时物理系的另一位泰斗叶企孙先生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君子风度,只是默默欣赏。周培源不一样,他这个“书呆子”一旦认定了,就拿出做学问的劲头,开始了笨拙又真诚的追求。 第一次约会吃饭,周培源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看王蒂澂没怎么动筷子,他以为姑娘家害羞,就一个劲儿地给她夹菜。结果,一盘韭菜,几乎全堆到了王蒂澂碗里。很多年后王蒂澂跟女儿们笑着“吐槽”:“你们的爸爸,傻得可爱,他哪知道我最不爱吃的就是韭菜!” 这种不掺杂质的真诚,打动了见惯了风花雪月的王蒂澂。1932年6月18日,他们在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清华校长梅贻琦亲任主婚人。那一天,两位学术界的谦谦君子,陈岱孙与叶企孙,此后终身未娶。 婚后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没多久,王蒂澂就患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等于宣判了死刑。周培源心急如焚,把妻子送到了西山疗养院。从清华园到西山,有二十多公里的路。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周培源每周都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去看望妻子。他不仅要上课、搞研究,回家还得照顾年幼的大女儿。 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一个持续了近60年的习惯——每天对妻子说一句“我爱你”。 这句在今天听起来有些平常的话,在那个含蓄的年代,从一个木讷的科学家口中说出,分量重如泰山。它像一剂良药,最终竟真的帮助王蒂澂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 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周培源带着一家老小,随着学校南迁,一路颠沛流离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的家只是茅草顶、土坯墙的简陋屋子。王蒂澂身体本就虚弱,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为了补贴家用和给妻子补充营养,周培源甚至养了一群鸡,还学会了给妻子打针。他买了一匹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两个女儿抱上马背,牵着马送她们到村里的小学,然后再骑马赶去联大上课。这一幕,成了联大一道独特的风景,人称“单骑走联大”。 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中,先后担任清华和北大的教务长、副校长,后来还当了北大校长。他培养出的学生,群星璀璨,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个个都是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 家里,他和王蒂澂养育了四个女儿,他戏称家里有“五朵金花”,妻子是最大的那一朵。晚年,周培源右耳失聪,说话声音很大。他每天那句“我爱你”,隔壁邻居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大家听了都会心一笑。这句爱的宣言,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脉,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1993年11月24日,91岁的周培源像往常一样,在清晨来到已瘫痪在床的妻子身边,大声说出那句熟悉的“我爱你”。王蒂澂微笑着让他去休息。谁也想不到,这一躺下,他便再也没有醒来。 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周培源走得非常安详。王蒂澂悲痛万分,她亲手写了一张字条,让女儿放进丈夫的口袋里,上面只有八个字:“培源,此生挚爱,永存我心。” 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有一生的陪伴与守护。从1930年那次不经意的一指,到1993年生死相隔的凝望,6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诠释了什么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那张被随手指中的照片,开启的不是一段简单的婚姻,而是一个时代的爱情传奇。

0 阅读:1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