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中国在全世界一个朋友都没有”! 高志凯回怼:“如果印度不把中国当朋友,那你们永远别想当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这是高志凯在阿联酋举办的国际论坛上,激辩印度学者的对话! 2025年初,阿联酋一场国际论坛上,印度学者抛出“中国在全世界没有朋友”的言论,中方代表高志凯当即反击:“如果印度不把中国当朋友,你们永远别想当常任理事国!”这场对话不到一分钟,却像手术刀般划开中印关系的深层矛盾。 这已不是普通的口水战,印度学者的话看似情绪化,实则反映了印度国内长期存在的对华战略焦虑。 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到印度禁用TikTok、封杀中国APP,再到莫迪政府推动“印度制造”替代“中国制造”,两国竞争从边境延伸到经济、科技、外交全领域。而高志凯的回应更直指印度几十年来的“大国梦”软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印度从2005年与日本、德国、巴西组成“四国集团”推动联合国改革至今,二十年过去,“入常”仍停留在口号阶段。 表面看是“一票否决权”问题,但深层原因是印度外交的结构性矛盾。印度既想靠拢美国主导的“四国机制”制衡中国,又不愿完全倒向西方,在俄乌冲突中坚持购买俄罗斯石油便是典型。 这种“骑墙”策略虽能短期获利,却让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多方对其战略可靠性存疑。 印度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中国直接关乎边境争端与南亚影响力争夺;美国希望印度充当“印太战略”棋子,却不愿其真正获得国际事务否决权;俄罗斯担心印度与美走得太近,分化传统俄印关系;英法虽表态支持改革,但实际行动保守。 印度GDP虽已超英国跃居世界第五,但军力投射、科技话语权、全球治理贡献与五常仍有量级差距,这些硬伤使其难以突破国际政治天花板。 印度学者的论断显然违背现实。截至2025年9月,中国已与112个国家建立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覆盖全球三分之二国家。 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网有实打实的支撑。中国连续15年稳居全球128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2.5万亿美元。 安全合作方面,从中巴“枭龙”战机联合生产,到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的无人机军售,再到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军演,中国安全合作已从亚洲扩展到中东、非洲。 上合组织、金砖扩员等中国参与的多边机制影响力持续扩大,这些都是国际关系的实绩。 相比之下,印度虽与美、日、澳强化合作,但“四国机制”缺乏条约约束力,美国对印度的技术转移也始终设限,比如拒绝转让航母电磁弹射技术。 中印关系特殊在于“斗而不破”。即使2020年边境冲突后,两国贸易额却从2019年的928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360亿美元,中国稳居印度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这种“经济依赖+安全对峙”的畸形状态,源于多个因素制约。美国希望印度牵制中国,但不愿为印度利益直接与中国冲突;俄罗斯作为两国共同合作伙伴,多次调解边境危机;加上两国同为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议题上需协调立场,完全撕破脸代价高昂。 因此,高志凯的“朋友论”实则是提醒印度:大国地位不是靠站队获得,而是靠战略自主与互利网络。 联合国改革呼声虽高,但五常无一愿意实质性让渡权力。2024年联大期间,美国重申支持“适度扩大”安理会,但强调“不能损害效率”,这变相否决了印度短期入常的可能。 更现实的选择是“新增非常任理事国”或“设立常任理事国无否决权类别”,但这类方案对印度而言意义有限,印度真正的突破口可能在于区域整合。 若能率先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确立领导地位,推动跨境基建、能源网络建设,减少与巴基斯坦的零和博弈,其区域代表性将大幅提升。 但当前印度对斯里兰卡、尼泊尔等邻国仍以施压为主,缺乏长期利益共享设计,这限制了他的地区号召力。 这场辩论折射出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困境: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争取空间?中国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 通过基建、贸易绑定利益,如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陆联国”;在安全上不绑定军事同盟,但提供无人机、防空系统等差异化安全产品;同时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等创新机制参与全球治理。 反观印度,若仅将“反华”作为外交主线,反而会失去战略弹性。莫迪政府近年推动“邻里优先”政策,但2024年马尔代夫要求印度撤军、斯里兰卡拒绝印度侦察机停靠,说明小国对“强势朋友”心存警惕。 “中国没有朋友”的论调,本质是零和思维的产物。今天的大国外交,早已超越冷战式的阵营划分。当印度学者用“朋友圈数量”衡量国际地位时,高志凯的回应点明了关键:大国话语权不在于有多少人附和你,而在于你能为世界提供多少公共产品。 若印度仍将中国视为假想敌,而非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其“入常梦”恐怕还会再搁置半个世纪。毕竟,联合国五常的席位,从来不是靠贬低别人得来的。
印度学者:“中国在全世界一个朋友都没有”! 高志凯回怼:“如果印度不把中国当朋
红楼背疏影
2025-10-02 22:10: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