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公开宣布:从今天起,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领空,将由巴基斯坦空军与沙特皇家空军共同防御,任何侵犯者将遭到两国联合反击! 巴沙军事合作可追溯至1969年,当时巴基斯坦飞行员就曾帮助沙特驾驶战机。2015年至今,已有2350名巴基斯坦官兵以"个人身份"驻守沙特军事基地。但此次协议首次以国家名义确立联合防御,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更关键的是指挥体系创新,新成立的"联合空中作战中心"设在利雅得,但巴基斯坦中部防空区司令拥有与沙特防空军司令同等的紧急处置权。这种权力共享模式,在阿拉伯国家与非阿拉伯国家间尚属首次。 沙特面临的多重安全威胁是直接动因。也门胡塞武装无人机年均袭击达420次,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曾深入沙特腹地600公里。而沙特空军虽装备先进,但6.5万兵力要守护225万平方公里空域,兵力密度仅为以色列的1/20。 巴基斯坦则看重经济与战略收益。沙特承诺每年支付28亿美元驻军费,同时将原油供应优惠额度提升至每日10万桶。更重要的是,巴方获得了在波斯湾地区的战略支点。 伊朗反应最为激烈,革命卫队空军司令宣布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实弹演习,并试射了新型"卡埃姆"巡航导弹。但德黑兰的抗议中透露出谨慎——其声明避免直接挑战巴沙协议,而是指责"域外势力挑拨"。 以色列则陷入战略焦虑,该国原本凭借与阿拉伯国家和解获得的战略纵深可能被压缩。内塔尼亚胡已要求美国加速向阿联酋交付F-35,以维持地区军力平衡。 拜登政府陷入两难:一方面乐见盟友间自主防御减轻美军负担,另一方面担忧削弱中央司令部控制力。最终美方采取"有限支持"策略:同意共享部分卫星情报,但拒绝提供战术数据链接口。 更微妙的是军售博弈,美国暂缓了对沙特的F-35销售审查,却加速批准巴基斯坦的F-16升级套件。这种"区别对待",实则为维持对双方的影响力杠杆。 胡塞武装最先感受到压力,其无人机袭击成功率从去年同期的23%骤降至7%,主要因巴方飞行员更熟悉低空慢速目标特性。但反抗力度也在升级——胡塞首次展示了射程1500公里的"圣城-4"无人机。 更深远的是战场外溢风险,巴基斯坦参与防空可能引发伊朗直接报复,已有情报显示革命卫队向俾路支分离主义武装提供了新型单兵防空导弹。 对巴基斯坦而言,每年28亿美元驻军费相当于其军费的12%,可覆盖三分之一的外汇缺口。更重要的是原油优惠:每日10万桶原油若按市价转卖,年可获利超15亿美元。 沙特获得的则是性价比极高的防务。雇佣巴基斯坦官兵的成本仅为本国士兵的1/3,而作战经验反而更丰富。这种经济账,使合作具备可持续性。 JF-17战机和LY-80防空系统的数据兼容性,意外凸显了中国装备体系优势。中航工业已表示愿为联合防空网络提供技术升级,这可能使中国首次获得波斯湾防务的参与资格。 但北京保持战略克制。外交部表态"支持地区国家自主安全合作",避免直接站队。这种稳健姿态,为未来调解角色留有余地。 新德里出人意料地保持沉默,这与其传统上反对巴军力扩张的立场相悖。分析认为莫迪政府正在权衡:一方面担忧巴战略地位提升,另一方面乐见巴军力被牵制在西亚。 更现实的是经济考量,印度每日从沙特进口原油87万桶,任何动荡都将冲击其能源安全。这种相互依赖,迫使印度采取务实姿态。 协议巧妙规避了《伊斯兰军事同盟》的敏感性,采用双边防务协定形式。条款明确援引《联合国宪章》第51条集体自卫权,为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预留法理空间。 更周到的是退出机制,规定任一方提前180天通知即可终止合作,这种灵活性降低了国内政治压力。 美制F-15SA与中巴合研JF-17的数据链互通曾是最大难题。解决方案是采用"翻译器"模式:在塔布克基地建立数据格式转换中心,实现异源系统协同作战。 这项技术突破的价值超越军事领域,为不同装备体系互通提供了范本。欧洲导弹集团已表示感兴趣,可能用于整合北约与欧盟防务系统。 2025年12月将举行首次联合实兵演习,2026年3月完成全境雷达站数据融合,2026年6月评估作战效能。这些节点将决定合作能走多远。 最敏感的是武器升级决策,沙特是否采购JF-17Block4型,巴基斯坦是否会获得"台风"战机技术,这些选择将重塑地区军备格局。 巴沙联合防空协议的意义远超军事合作范畴,它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开始摆脱依赖外部大国的安全模式。 当巴基斯坦飞行员在麦加上空巡航,沙特雷达操作员监控红海航线时,这种自主防御体系的建立,正在改写中东地缘政治规则。 这项合作最深刻的启示在于:真正的安全不能外包,必须自立。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小国家通过智慧组合形成的合力,或许正是维护自身安全的最优解。当伊斯兰世界的新月与星徽共同闪耀在波斯湾上空时,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
和巴基斯坦签下协议后,沙特三军高官集体访华,西方又要坐不住了据沙特媒体报道,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