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的天花板突然渗出血水,邻居报警破门后,才发现东北移民父女已离世一个月。父亲成了白骨,女儿是剑桥博士,曾是人人羡慕的学霸,最后却因精神失常、无人照料走向绝境,这事儿看得人心里发堵。 这家人的故事,原本该是另一个样子。多年前,夫妻俩从东北移民新加坡,两人都是搞研究的高知,带着中学的女儿一起扎根。2001年,他们搬进盛港的组屋,女儿顺利进了当地名校,成绩一直拔尖。 2001年女儿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两年后又拿到硕士学位,2008年更是拿下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还去法国做过科学研究员。那会儿谁看了不夸一句“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脸上也该满是骄傲。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切开始走下坡路。女儿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慢慢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2017年,母亲病逝,家里只剩老父亲和患病的女儿,父女俩从此相依为命,日常起居全靠老父亲一人照料。 邻居说,这家人平时特别安静,几乎不跟外人来往。只有老父亲偶尔会出门买东西,女儿每次出来都由父亲紧紧陪着,有时还会看到她边走边手舞足蹈,大家只当是特殊情况,没往严重了想。 直到前阵子,楼下住户发现天花板一直渗血,还飘来一股怪味。一开始以为是水管问题,后来味道越来越重,赶紧让家人上楼敲门,可怎么敲都没人应,最后只能报警。警方破门而入时,眼前的场景让人揪心——老父亲的遗体已成白骨,女儿倒在客厅,两人已离世约一个月。 按警方推测,应该是老父亲先出事,女儿没人照顾,最后活活饿死。现在警方还在发文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亲人,可跨国寻亲哪有那么容易。 新加坡虽然有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支援计划,但这家人的情况太特殊了。他们不算“独居”,有照料者,可照料者本身也是高龄老人,这种家庭很容易被支援体系漏掉。 根据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的数据,2024年当地约有12万独居老人,其中只有60%能被纳入社区关怀网络。像这对父女,既不符合“独居”标准,又没主动申请援助,社区根本没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困境。 而且新加坡人很注重隐私,邻居就算察觉有点不对劲,也很少会主动介入别人的生活。加上精神疾病在很多人眼里还是“忌讳”,这家人可能也不想让外人知道女儿的情况,就这么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再说高知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其实更容易被忽视。他们长期处在高强度的竞争环境里,对自己的期待又高,一旦遇到挫折,心里的坎很难过去。新加坡心理健康协会2024年的调研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里,42%觉得“承认精神疾病是个人失败”,比普通群体的28%高出不少。 这女儿从顶尖学霸到生活不能自理,中间肯定经历了很多痛苦。或许是学术压力太大,或许是职场遇到瓶颈,又或许是移民后的文化适应太难,可她和家人可能都没意识到,及时求助才是正确的选择,反而因为“面子”或者“自尊”,把问题越拖越严重。 现在警方要找他们在中国的亲人,流程上处处是阻碍。新加坡警方没法直接查中国公民的户籍信息,得通过外交渠道对接中国公安部门,光走流程就需要1到3个月,还得有明确的亲属关系证明。 可这家人移民这么多年,说不定早就和国内亲属断了联系,就算亲属看到寻亲公告,也可能因为信息对不上,没法确认是自己认识的人。而且新加坡的新闻在国内传播范围有限,想让亲属及时看到消息,难上加难。 回头想想,这家人的悲剧,其实也是很多精英移民的缩影。他们大多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社交圈窄,很难融入当地社区。新加坡国立大学移民研究中心2023年的报告显示,搞科研、金融这类高端职业的移民,68%表示“亲密朋友不超过3人”,比做服务业的移民孤独多了。 这对父母和女儿,可能就是因为太专注于学业和工作,没在新加坡建立起足够的社交支持。母亲走后,连个能帮忙搭把手的人都没有,老父亲一旦出事,女儿就彻底没了依靠。 如果他们当初能主动加入东北同乡会,或者参与社区的互助小组,说不定就能多些照应;如果女儿的精神问题能早点被发现,及时接受干预,也不至于落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 可人生没有如果,悲剧已经发生。这事儿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不管是移民还是在本土生活,别把自己逼成“孤岛”,遇到困难别硬扛,主动求助不丢人;社区也该多关注那些“特殊家庭”,别让支援体系留下漏洞。 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移民故事?如果遇到邻居有异常情况,你会主动上前帮忙吗?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