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又挥制裁大棒,却不知自己早已锈迹斑斑! 欧盟刚刚通过决议,再次高举制裁大棒——不仅呼吁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还要把白俄罗斯、伊朗、朝鲜一并打入“冷宫”,甚至连中国企业也不放过!这出戏码,表面上气势汹汹,骨子里却透着一股战略焦虑和无力感。 当地时间10月7日,欧洲议会以518票赞成、96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通过决议,允许欧盟暂停或永久取消对部分国家的免签待遇。紧接着,欧洲议会又在一份决议案中呼吁,对俄罗斯、白俄罗斯、伊朗、朝鲜实施更严厉制裁,并首次明确将中国企业列入制裁目标。 这已是俄乌冲突以来欧盟推动的第19轮对俄制裁。回想7月份的第18轮制裁,欧盟曾信誓旦旦要打击“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核心”,将油价上限压至每桶47.6美元,对22家银行实施限制,甚至首次制裁了俄油在印度的炼油厂。 🔍 制裁背后的三重困境 1. 内部裂痕日益加深 欧盟表面上团结一致,实则内部分歧严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指布鲁塞尔“被战争狂热绑架”,直言每个匈牙利家庭每年要为他国战争额外负担3000欧元。斯洛伐克曾六次否决制裁方案,最终在获得天然气援助保证后才勉强放行。这种“花钱买团结”的做法,暴露了欧盟决策机制的脆弱。 2. 制裁效果适得其反 欧盟的制裁并未击垮俄罗斯经济,反而激发了俄方的“反向去全球化”。俄罗斯将能源出口转向中国和印度,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占比已达45%,自主研发的“米尔”支付系统和替代SWIFT的金融系统已覆盖多国。俄罗斯GDP已恢复至2022年水平,而欧盟经济却增速疲软,德国工业产出下降4.2%。 3. 自身反噬代价惨重 制裁的“回旋镖”效应正打在欧洲自己身上。德国工业用电价格已是美国的四倍,西门子、巴斯夫等工业巨头正考虑将生产线外迁。欧盟5月份从俄进口石油交易额反而创下三个月新高,超过4.07亿欧元,这讽刺的数据揭示了欧洲对俄能源的依赖远未结束。 🌐 地缘博弈的失衡 欧盟试图通过“合格多数表决”取代“一致同意”原则,以求更快速地通过制裁。但这种牺牲小国话语权的做法,正在动摇欧盟的根基。法国总统马克龙已警告,这可能让成员国感到被排斥。 与此同时,欧盟在安全上愈发依赖美国,而特朗普政府却明确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欧盟的“战略自主”口号在现实中苍白无力。 我的观点: 欧盟这套制裁把戏,像极了过度使用麻醉剂的病人——明知有害却无法自拔。他们沉迷于制裁的即时快感,却忽视了长期的结构性损伤。 制裁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当手段变成了瘾癖,就失去了战略价值。欧盟如今更像是一个被意识形态绑架、被内部矛盾撕裂、被盟友利用的棋手,在自己的棋盘上节节败退。 真正的强者,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起拳头。而如今的欧盟,却只会把拳头越握越紧,直到筋疲力尽。 (注:以上分析基于公开报道及个人解读,具体局势发展请以官方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