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美澳生产的稀土真的可能用不完, 不是因为需求大,也不是因为产量大,而是因为有可能根本用不上。 稀土这玩意儿邪门得很,跟挖煤挖铁不一样,不是锄头一刨装麻袋就能卖钱。从黑乎乎的矿石到新能源汽车电机里的磁体、芯片里的材料,中间要过几十道鬼门关,提纯、分离哪一步跟不上,那堆石头比建筑垃圾还不如,搞不好还带辐射,堆着都嫌占地方。 先说说澳大利亚,他们倒是有矿,韦尔德矿山能挖出原矿,也能加工成精矿,但关键的分离提纯环节,全澳洲就莱纳斯一家公司能干。 可这家公司的分离厂还不敢建在澳洲本土,因为污染太大,只能躲在马来西亚。就算这样,他们能商业化分离的稀土元素也就 5 种,轻稀土里的镨钕、镧、铈,重稀土里的镝、铽,剩下 12 种压根没能力处理。 去年刚建的重稀土生产线,年处理能力才 1500 吨,还只敢说计划处理其他元素,连规模化生产都没影呢。要知道中国是全球唯一能把 17 种稀土元素都搞成工业级材料的国家,这差距可不是一年半载能补上的。 再看美国,更是笑话。他们本土唯一的稀土矿芒廷帕斯,去年挖了 4.55 万吨精矿,可自己的冶炼线就产出 1294 吨镨钕氧化物,连总产量的 3% 都不到,剩下 98% 的精矿还得乖乖运到中国来加工。 不是他们不想自己搞,是真没那技术。美国最大的稀土企业 MP Materials 自己都承认,分离工艺还得靠中国的专利授权,加工成本比中国高 30% 到 40%。你想啊,花更多的钱还造不出同等质量的东西,就算硬着头皮生产,谁会买? 有人说他们有钱能砸出技术,可稀土分离这活儿真不是钱能解决的。17 种稀土元素化学性质跟双胞胎似的,要把它们分开,得用上百级的串级萃取,就像筛沙子一样一层一层筛,还得精准控制每一层的化学条件,差一点杂质就超标。 行业里都知道,从试产到稳定量产,至少得三五年时间,还得过环保和供应链的关。美澳协议里吹的德州精炼厂,要 2026 年才开工,2028 年才敢说商业化,一年后连厂房都未必盖好,谈何加工? 更要命的是,中国现在还卡着他们的脖子。今年 10 月新规把萃取槽、焙烧窑这些关键设备都列入了出口管控,连含一点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再出口都要审批。还有分离用的萃取剂,全球产能基本都在中国,没有这东西,再先进的厂房也是空壳子。 瑞银的专家说得实在,中国在稀土精炼环节占了全球 90% 的产能,技术领先至少 20 年,成本还只有海外的三分之一。这 “技术 + 成本” 的双重壁垒,哪是一年能砸破的? 别以为他们能走环保捷径,稀土分离要用到强酸高温,产生的废水废气处理成本高得吓人。莱纳斯把厂放马来西亚就是因为澳洲环保查得严,可就算这样,当地居民还天天抗议污染。美国本土环保标准更严,建个分离厂光审批就得耗好几年,一年时间连环评都过不了,更别提投产了。 美澳协议里还提了建镓冶炼厂,年产 100 吨,看着挺唬人,可全球 95% 的镓都产自中国,这点产能连塞牙缝都不够。 再说了,镓的提取技术还得从稀土废渣里弄,莱纳斯也就刚完成中试,离规模化生产远得很。这就好比刚学会骑自行车,就想参加赛车比赛,纯属自不量力。 中国现在不仅能加工新矿,还搞起了稀土回收,全球 60% 的回收量都在中国,回收率能到 95%,再过几年回收的稀土就能满足全球 35% 的需求。反观美澳,回收技术落后,环保成本又高,连旧料都处理不了,更别说竞争了。 所以你看,一年后美澳就算挖再多稀土,也只能堆在仓库里。没有分离技术,没有关键设备,没有便宜的成本,更没有成熟的产业链,那些矿石就是带辐射的废石头。 他们签再多协议、投再多钱,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 稀土这东西,不是挖出来就行,得有真本事把它变成宝贝,而这本事,美澳现在没有,一年后照样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