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美“斗法”把俄罗斯打醒,绍伊古:稀土产业必须独立自主! 当地时间10月2

中美“斗法”把俄罗斯打醒,绍伊古:稀土产业必须独立自主! 当地时间10月24日,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俄罗斯明确宣告,俄罗斯必须打造一套完全独立于中美的自主稀土金属产业链,从开采到提纯实现全流程国产化,为此将投入7000亿卢布(约合618亿元人民币),在西伯利亚构建“关键稀土金属加工集群”。 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俄罗斯显然看清了战略资源被“卡脖子”的致命风险,决心不再受制于人。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更是现代军工、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核心命脉,没有稀土,先进武器装备、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都将成为空谈。 中美围绕稀土展开的多轮较量,让全世界看清了这种战略资源的强大威力。美方曾长期依赖中方的稀土提纯产品,一旦中方收紧出口管控,其众多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体系便陷入被动,生产线停摆风险陡增。 这样的场景,让同样身处大国博弈漩涡的俄罗斯嗅到了危机,与其说是被“打醒”,不如说是审时度势后的未雨绸缪。绍伊古直言,建立自主稀土产业链关乎“俄罗斯联邦作为主权国家的存在”,将其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可见决心之坚定。 俄罗斯的稀土资源本就家底雄厚,已探明储量达2800万吨,位列全球前五,17种稀土元素中15种在其境内有分布,西伯利亚的托姆托尔矿更是全球最大稀土矿床之一。这样的资源禀赋,让俄罗斯有了打造自主产业链的底气。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俄罗斯手握海量稀土原料,却在产业链核心环节掉了链子。稀土产业的真正壁垒从不在开采,原料采集不过是整个产业的“敲门砖”,技术含量最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纯分离技术。 中方之所以能在全球稀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靠的正是99.99%以上的军工级提纯纯度,以及全球90%的精炼产能。反观俄罗斯,目前提纯纯度仅能达到99.2%,这样的品质远远无法满足高科技产业的需求,更别说军工领域的严苛标准。 技术短板之外,俄罗斯还面临着设备与基建的双重困境。稀土提纯需要精密的分离设备,而这些核心设备长期被西方制裁卡脖子,俄罗斯难以获取。即便能够找到替代设备,西伯利亚零下65°C的极寒环境也成为巨大考验,低温不仅会冻坏设备,还会大幅增加开采难度和成本。 其开采成本是中方的3倍之多。托姆托尔矿被冻土层困扰了5年之久,直到俄石油公司接盘才得以动工,仅放射性废料处理费用就超过2亿美元。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打造完整加工集群,西伯利亚的基建升级是必选项,这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投入,对于财政紧张的俄罗斯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7000亿卢布的投资看似庞大,但分摊到开采、设备采购、技术研发、基建升级等多个环节,难免捉襟见肘。更关键的是,这笔资金的来源和到位时间都是未知数。俄乌冲突持续消耗着俄罗斯的财政储备,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战事和民生保障中,能用于产业建设的资金本就有限。 西方的严厉制裁让俄罗斯工矿企业收入锐减,仅凭国内企业投资更是杯水车薪。吸引外资?西方企业避之不及,印度等国虽有意愿,但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提供实质性支持。如此一来,俄罗斯想要在短期内补齐技术、设备、基建的短板,无异于痴人说梦。 俄罗斯陷入了“有资源、没技术,想合作、没门路”的尴尬境地。俄罗斯的野心不止于保障自身供应,更想借此撬动经济转型,在全球稀土市场分一杯羹。其计划通过打造供应链替代方案,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新的合作模式,改变当前由中方主导的全球稀土供应格局。 俄罗斯的入局,加上其他国家对稀土产业的重视,未来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中方更应该抓住当前的领先窗口期,主动构建稀土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体系,从“产品供应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规则的话语权,远比单纯的技术优势更稳固。未来即便其他国家突破了稀土技术壁垒,中方也能通过国际规则、标准认证、贸易规范等多重手段,牢牢掌握稀土领域的主导权。 同时,中方还应持续加大稀土深加工和高端应用领域的研发投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稀土产业不仅能“卡别人脖子”,更能成为带动自身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绍伊古的表态,彰显了俄罗斯摆脱对外依赖的决心,7000亿卢布的投入也展现了其魄力,但稀土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技术、资金、时间的多重积累。 俄罗斯的自主之路注定充满荆棘,短期内难以对全球稀土格局产生实质影响。而对于中方而言,俄罗斯的行动是提醒也是机遇,唯有不断巩固优势、掌握规则、深化创新,才能在这场围绕战略资源的全球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稀土之战,本质是科技之战、规则之战,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谁能看得更远、做得更实。

评论列表

一锤定音
一锤定音 3
2025-10-25 19:25
你先把乌克兰搞定吧,再打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