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英国学者扔下重磅炸弹:80岁英国学者放话:世界乱成这样,根源终于找到了!中国做对了关键一步! 马丁・雅克可不是随便说话的普通人,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当过高级客座研究员,还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客座教授,从1993年就开始盯着东亚和中国的发展,写的书在国际学界都引发过不小的讨论。如今八十岁的他依然在更新对中国的认知,这份持续追踪的劲头让他的判断格外有分量。 在他看来,当前全球这股不稳定的浪潮早有苗头,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美国的政治精英已经显露出底气不足的迹象,而中国的崛起刚好在这时进入世界视野。到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彻底转向,遏制中国成了两党罕见的共识,各种手段轮番上阵。 马丁・雅克点出了核心症结:这一切本质上是全球权力重心从西方往东方转移引发的震荡。他拿历史举过例子,上世纪20年代英国地位下滑时,美国也曾陷入深深的危机感,甚至在30年代挑起关税战,把世界分割成不同的货币集团,本质就是以邻为壑的分裂做法。 现在的情况虽然没走到那一步,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是权力交接期的必然动荡,这种不稳定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这话可不是空口无凭,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出过一份《2023年武装冲突调查》,里面把当前的全球乱局总结为“难以解决”。2022年全年,光是“双方武装冲突致死至少25人”的事件就飙到183起,创下了近三十年的最高纪录。到了2023年,冲突的致死人数和事件数量又分别涨了14%和28%,局势只会更糟。 随便扫一眼全球版图,战乱几乎无处不在,巴以冲突突然升级,叙利亚、利比亚的内战还没平息,苏丹又打了起来。亚欧那边,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了纳卡地区陈兵对峙,朝鲜半岛因为军演和卫星发射搞得剑拔弩张。拉美也不太平,委内瑞拉和圭亚那因为领土争端紧张戒备,东南亚的缅北冲突更是持续了好几个月。 这些冲突难解决的关键在于复杂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6月,全球有459个引发人道主义危机的武装团体,这些非国家力量控制着近2亿人的生活,他们的网络和行动早就跨了国界。 更麻烦的是国内冲突越来越容易变成国际混战,乌克兰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俄罗斯和西方的分歧已经没法弥合,欧洲耗资金耗民意,美国忙着游说国会军援,各方都陷在拉锯里。 叠加因素更让局势雪上加霜,新冠疫情还没完全过去,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至,那些本身就脆弱的国家和地区被折腾得更惨,能用来解决冲突的资源反而变少了。气候危机也在火上浇油,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把不少地方的潜在矛盾都给激化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受影响最严重,那里的冲突往往掺杂着内部、区域和国际多重因素,想理顺比登天还难。 就在这乱糟糟的局面里,马丁・雅克特别点出中国走对了路,他直言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制造业更是实打实的硬底气,全球30%的制造业产品都来自中国,这种体量带来的包容性可不是随便能比的。面对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围堵,中国没有慌神,反而在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快速突破,这一点让他格外看好。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应对姿态,美国一直在推行关税政策,到处制造混乱和不确定性,不少发展中国家还没看清形势,依旧依赖美国市场。但中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不搞对抗不搞封锁,这种沉稳的风格反而赢得了更多认可。 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也提到,西方想拉拢全球南方国家,可很多国家坚持中立不结盟,这背后其实是西方影响力在减弱,而中国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接受。 马丁・雅克对比历史看得很透彻,上世纪帝国衰落时,哈布斯堡王朝、土耳其帝国等相继崩溃,留下了一堆混乱和冲突,这和现在西方权力下滑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中国没有像过去的大国那样搞扩张,反而在通过自身发展提供稳定力量,这种路径选择恰恰踩中了当前世界最需要的节奏。 他坦言现在挑战依然不少,美国的遏制不会轻易放松,各种不确定性还会冒出来,但从长远看,中国的优势很明显。这种优势不是靠武力或者霸权,而是靠经济韧性、技术突破和包容的国际理念。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转变已经说明问题,大家需要的是能一起发展的伙伴,而不是只会制造分裂的霸主。 这位八旬学者研究中国三十多年,从最初关注“亚洲四小龙”到后来深耕中国研究,他的判断里没有偏见,更多是基于事实的观察。在他眼里,世界乱局的根源是权力转移期的必然动荡,而中国做对的关键一步,就是在崛起过程中守住了自身节奏,没有被外部干扰带偏,更没有走上霸权老路。这种沉稳和务实,恰恰成了乱局中的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