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就在刚刚! 德国对外正式宣布! ​​2025年11月4日,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长卡特

就在刚刚! 德国对外正式宣布! ​​2025年11月4日,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长卡特琳娜·赖歇正式宣布,从2026年1月1日起,德国将为能源密集型产业提供国家补贴电价,说白了,就是政府出钱帮那些用电大户减轻负担,好让它们在国际市场上能有点竞争力。(据央视新闻) 欧洲工业的引擎正在减速。过去三年,德国所在的欧盟工业生产连续下滑,曾经轰鸣的工厂正陷入集体沉默。当柏林选择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大企业时,这个决定背后藏着更多耐人寻味的信号。 德国工业的伤口早已渗出血迹。巴斯夫去年关闭了路德维希港的氨气生产线,蒂森克虏伯的钢铁产能缩减了18%。这些工业巨头的颤抖直接传导到普通家庭——去年德国有超过18%的工业岗位面临裁员风险。 电价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德国工业电价常年维持在每千瓦时0.25欧元高位,是美国同期的2.3倍,中国的2.8倍。化工厂每生产一吨乙烯,就要比竞争对手多承担380欧元的电费成本。 这场补贴狂欢引发尖锐质问:凭什么用民众缴纳的税款去填补大企业的亏损?绿色和平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受补贴企业名单里包括去年盈利210亿欧元的化工巨头。普通面包店却要独自承受0.35欧元每度的居民电价。 欧盟内部正裂开一道鸿沟。法国凭借核电优势保持0.12欧元的工业电价,波兰的煤电成本更低至0.08欧元。当德国试图用补贴维系竞争力时,布鲁塞尔的官员们正在紧急讨论这是否违反欧盟公平竞争原则。 能源转型的阵痛来得比预期猛烈。德国关停最后一座核电站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让电网如履薄冰。去年冬季有47天,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甚至无法满足基本民生需求。 补贴政策可能成为恶性循环的开端。慕尼黑经济研究所警告,这种临时措施往往变成长期依赖。十年前开始的煤炭补贴至今仍在持续,每年消耗财政36亿欧元。 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剧烈重组。美国《降低通胀法案》为制造业提供巨额税收抵免,中国深化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德国企业的困境不仅是电价问题,更是整个工业模式遭遇的时代挑战。 这场能源困局折射出更深层的转型矛盾。既要维持传统产业竞争力,又要推进能源革命;既要保护市场主体,又要遵守市场规律。政府补贴或许能暂时止痛,却治不好德国工业的顽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