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工部长:“中国加入WTO是全球贸易体系崩溃的根源,印度绝不允许中资继续‘吸血’!印度不欢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 2023-2024财年数据,中国既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850亿美元逆差背后实则是印度对中国中间产品的刚性依赖——这并非“吸血”,而是印度产业的“续命粮”。 所谓“中国加入WTO导致全球贸易体系崩溃”,完全是颠倒黑白。中国2001年入世时,印度GDP不足5000亿美元,2024年已突破4万亿美元,同期对华贸易额从不足30亿美元飙升至1184亿美元。 若体系真的崩溃,印度这波增长无从谈起。更关键的是,印度十大贸易伙伴中九国都存在逆差,显然不能认定全球都在“吸印度的血”。 逆差的真相,藏在印度药店和手机工厂里。印度是全球最大仿制药生产国,但29.2%的化学药品依赖中国进口,其中活性药物成分(API)更是命脉——没有中国的原料,印度药厂难以生产基础药品。 去年印度销售1.2亿部智能手机,表面看本土品牌占据半壁江山,拆解后可见,261亿美元的电子元件均来自中国,占该领域进口的38%。这种“组装式制造”模式,决定了逆差自然居高不下。 印度推行“去中国化”已有五年,实际依赖程度却持续加深。2020年推出的PLI产业补贴计划,投入数百亿美元发展本土医药和半导体产业,然而截至2024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口占比从32%升至37%。 核心原因在于产业基础薄弱,以半导体为例,印度缺乏基础晶圆厂,若绕开中国采购,需以三倍价格从美国进口,或等待韩国产能释放——企业以盈利为核心,自然不会选择亏本交易。 以医药行业为例,印度本土API产能仅能满足40%需求,某头部药企曾投入15亿美元建设API生产线,因缺乏关键提纯技术,产品合格率不足60%,最终仍需从中国江苏恒瑞等企业采购。 这种“嘴硬心软”的操作,印度历史上早有先例,上世纪80年代,印度为保护本土汽车业,禁止外资车企持股超50%,结果本土品牌造的汽车又笨又贵,百公里油耗15升,比同时期中国进口的日本车差了一大截。 直到2002年放开限制,塔塔汽车联姻捷豹路虎,才算跟上国际潮流。现在对中资的限制,不过是老戏新唱。 2023年中资在印度建设12家手机零部件工厂,直接创造2.3万个就业岗位,还带动周边300多家配套企业发展。反观被印度限制的小米,其此前在安得拉邦建设的工厂已荒废,当初承诺的5000个岗位未能兑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指责中资的同时,塔塔集团在华投资超100亿元,于江苏建设汽车零部件基地——这显然并非所谓的“反向吸血”。 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向印度承诺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印度试图借此向美国争取利益。去年美印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协议》后,印度随即对中资矿业公司设限;今年美国承诺协助建设半导体产业园,商工部长便公开指责中国,节奏把控十分精准。 需知美国的承诺历来难以兑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承诺协助印度发展航天产业,最终未提供任何核心技术,印度最终还是依靠俄罗斯支持才实现突破。 贸易战没有赢家,印度曾有过深刻教训。2019年印度对中国家电加征200%关税,导致本土家电价格暴涨,民众不满情绪强烈,不到一年便不得不悄然降低关税。 2022年印度禁止59款中国APP,意图扶持本土软件产业,但本土替代APP要么广告泛滥,要么频繁出现技术故障,印度年轻人仍通过VPN使用抖音。这种“闭关锁国”的策略,在全球化时代行不通。 印度真正需要解决的是自身产业短板,中国制造业能够立足全球,核心在于拥有完整产业链——从钢铁、塑料到芯片、显示屏,国内可实现全链条供应。 而印度钢铁产能不足,去年仅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就达120亿美元。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附加值率仅28%,远低于中国的35%,大量企业停留在组装环节,无法实现核心部件自主生产。 印度不应将责任归咎于中国,而应借鉴越南经验,越南通过吸引中资构建产业链,三年内将对华逆差降低20%。 全球贸易体系如同一场协同合作的生产,中国是核心供应方,印度是重要需求方。印度因自身需求产生逆差,却指责供应方,这一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若失去中国这一核心供应方,印度相关产业将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印度若有决心改变现状,应专注弥补产业短板,而非通过舆论指责转移焦点——制造业差距,绝非靠言辞就能缩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