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不扫兴的家长太难得了!” 安徽合肥,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刚推开家门,连书包都没放

“不扫兴的家长太难得了!” 安徽合肥,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刚推开家门,连书包都没放下,就喊着要宣布大喜事,并让做饭的奶奶、拖地的爸爸、刚换鞋的妈妈停下手里的活,都过来集合,本以为只是孩子的小兴奋,没想到爸妈奶奶都齐齐放下手头的活,配合地站成一排,准备聆听喜讯。 据建平融媒11月7日报道,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家,手里捏着一张奖状,连书包都没来得及放下,就风风火火地冲进家门,大声宣布有天大的喜事要告诉大家。 她要求正在厨房里忙活的奶奶、客厅里拖地的爸爸,还有刚进门换鞋的妈妈,全都停下手里的活,到客厅中央集合。 这换作一般家庭,大人可能嘴上应着“好好好”,手里的活却不见停,或者直接说“等一下,忙着呢”。 可这家人不一样,妈妈听到女儿的“指令”后,立马跑到女儿的面前站好,爸爸听见召唤,拿着手上的拖把就冲了出去,还煞有介事地站到了指定位置。 最让人觉得又好笑又感动的是奶奶,老人家拿着炒菜的汤勺就从厨房里跑了出来,急匆匆地站进队伍里,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的小孙女。 一家人就这么站成了一排,等着小女孩宣布她的“大喜事”,小女孩清了清嗓子,像个小领导一样,叉着腰,一脸严肃又难掩得意地举起手里的奖状:“我宣布!我画画比赛得了一等奖!” 说完,她把那张对她来说无比珍贵的奖状高高举起,生怕家人看不清楚上面的红印章,整个客厅的气氛,因为这一张小小的奖状,瞬间变得像颁奖典礼现场一样隆重。 看到这一幕,网友们都炸了锅,有人说:“这才是家庭该有的样子啊!奶奶拿着汤勺跑出来的那一瞬间,我眼泪都快下来了。” 还有人评论:“羡慕两个字我已经说倦了,这孩子长大后得有多自信、多阳光啊!” 确实,我们羡慕的可能不只是这个小女孩得到了一等奖,更是她身后这种愿意放下一切、陪她“疯”、陪她“闹”,把她的快乐当成头等大事的家人。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一张奖状、一朵小红花,就是他们眼里天大的荣誉,这份荣誉,他们最想分享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最亲爱的家人。 他们渴望的,也并非是什么贵重的物质奖励,而是一份来自家人的、郑重其事的认可,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愿意停下手中的一切,用一种近乎“夸张”的仪式感来回应孩子的这份小骄傲时,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一种深深的安全感和被珍视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告诉他:你的每一件小事,在我们这里都是大事,你的每一点快乐,我们都愿意与你共享,这件事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一位网友留言说,他小时候兴高采烈地拿着满分试卷回家,结果他爸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说:“考个一百分有什么了不起的,别骄傲。”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分享过自己的任何成绩,那种感觉,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所有的兴奋和期待瞬间熄灭。 这种“扫兴式”的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容易骄傲自满,需要打压一下。 他们不知道,这种打压,很可能会关上孩子与家人沟通分享的那扇门,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自信和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上。 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和成就总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他就会形成一个正向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被重视的。 反之,如果他得到的总是敷衍、忽视甚至是打压,他就会慢慢变得不爱表达,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合肥这个家庭的做法,恰恰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正面示范。 他们用行动告诉孩子:你的快乐,我们感同身受,并且为你感到无比骄傲,爸爸那个不怎么标准的敬礼,奶奶那句“晚上给你炖排骨汤”的承诺,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是满满的爱与尊重。他们没有因为孩子的“小题大做”而感到不耐烦,反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创造的这个“仪式”里。 这种不扫兴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富足的,因为她知道,无论她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家永远是她最坚强的后盾,家人永远是她最忠实的粉丝。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是因为它戳中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理想家庭关系的渴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喜怒哀乐能被人看见、被人懂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份渴望尤其强烈,他们的世界还很小,家庭就是他们的全世界,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一个总是被鼓励、被认真对待的孩子,他的眼睛里会闪着光,对未来充满好奇和信心,而一个总是被泼冷水、被忽视的孩子,他的世界可能会慢慢变得灰暗。 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爱,而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认真倾听、积极回应,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放下手中的手机和遥控器,参与到孩子的世界里去,哪怕只是几分钟,给他们一个拥抱,一句夸奖,一个郑重的“仪式”,这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能滋养孩子的心灵。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个温暖的故事里得到一些启发,努力成为那个不扫兴的家人,守护好孩子心中那份最纯粹的快乐和骄傲。 信源:建平融媒20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