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烈士的遗物:2016年,遗骸归国志愿军烈士许玉忠的遗物,是一面生锈的小圆镜,里面是一张年轻女子的照片,她留着时髦的头发,容颜精致,温婉动人,尽显大家闺秀风范。 2016年的那个秋天,第三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队伍里,506号棺椁承载着一位河北汉子的忠魂。 开棺清点遗物时,人们发现三件不起眼的东西: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一枚残损的姓名印章,一粒几乎腐朽的纽扣。 这便是许玉忠烈士留在世上的全部痕迹,其中那面小圆镜最让人动容——镜面边缘嵌着一张小小的照片,上面是位年轻女性的笑脸。 没人能确切说清她是谁,是烈士未过门的妻子,还是疼他的姐妹? 但谁都能想象,朝鲜战场上的寒夜里,许玉忠或许曾借着微弱的月光,反复摩挲这张照片,把对家乡的思念揉进心底。 这面镜子背后的主人,名叫许玉忠,1921年出生在河北沧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老三,是邻里口中懂事又有血性的后生。 1948年,27岁的许玉忠听说部队招兵,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同村的邢广弟如今还记得那天的场景,已经88岁的老人提起往事,眼睛还会发亮: “他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全村人都出来送,我们这些小娃子跟在后面跑,满是羡慕。”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许玉忠与家乡的最后告别。 参军后的许玉忠作战勇猛,1949年11月,一封立功喜报寄回了村里,纸上的字迹至今清晰:“在秦岭战役,英勇追敌,不怕困难,完成任务,三等功”。 这张喜报成了家人最珍贵的东西,被侄子许同海小心翼翼藏了几十年。 解放战争结束后,大哥许玉井特意去部队看他,劝他回家安稳过日子。 可许玉忠摇了摇头,没多久就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成了志愿军60军181师543团的一名副班长。 没人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1951年的一场战斗中,连队接到冲锋命令,许玉忠整理了一下军装,转头对身边的战友只说了四个字:“来世再见。” 话音落下,他就跟着队伍冲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牺牲的消息传回村里时,已经是很多年后,父母接到政府认定烈士家属的通知,坐在门槛上哭了整整一天。 许同海那时候还没出生,第一次听说三伯的故事是在10来岁那年。 那天父亲许玉生带他去邻村帮工,碰到一位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兵,对方闲聊时问:“你叫许玉生?认不认识许玉忠?我们是一个连队的老乡。” 父亲猛地站起来,声音都在抖:“那是我三哥啊!” 也是从这位老兵口中,许家人才知道了“来世再见”那四个字的细节,知道了许玉忠是怎样带着血性冲向敌阵。 时光一晃就过了六十多年,许同海从懵懂孩童长成了花甲老人,他和家人早就不敢奢望能再见到三伯的踪迹。 2014年起,每年都有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消息传来,许同海总会留意,但心里总觉得没盼头:“战场上牺牲了那么多人,哪能那么巧就找到三伯啊?” 他不知道的是,2016年第三批归国的烈士中,许玉忠就躺在506号棺椁里,已经安葬在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帮他找到家人的,正是那枚残损的姓名印章。 2016年之后,河北沧州市的民间烈士寻亲公益组织和政府部门一起发力,拿着印章的拓片四处寻访,当地报纸还做了10多期专题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寻亲团队终于联系上了许家。 2019年9月,许同海带着家人来到沈阳烈士陵园,站在506号墓前,这位67岁的老人红着眼眶,声音哽咽: “真想不到,有朝一日还能见到三伯!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许玉忠的故事,从来不是个例,而是千万志愿军烈士的缩影。 很多人觉得英雄就该是铁石心肠的硬汉,可许玉忠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也有最柔软的牵挂。 那面嵌着照片的小圆镜,藏着他未说出口的儿女情长;“来世再见”四个字,道尽了他对生命的眷恋。 但他更清楚,自己身后是家乡的亲人,是祖国的山河,所谓的儿女情长,从来都要靠家国安宁来守护。 正是因为惦念着镜中人的期盼,惦念着家乡的炊烟,他才愿意把生命留在战场。 他知道,只有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千万个家庭的“儿女情长”才能安稳延续。 当我们说起家国大义,不用讲多么宏大的道理,看看许玉忠就够了:他藏起对亲人的思念,扛起对国家的责任,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小圆镜里的芳华从未褪色,阵前的忠魂永远矗立。 那些藏在心底的柔情,从来不是软肋,而是支撑英雄前行的铠甲。 【评论区聊聊】看完许玉忠烈士的故事,你是否也想起了家里珍藏的某件老物件,或是听过长辈讲过的英雄往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信源:迎志愿军回家:战火记忆与和平追念的交融——华夏经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