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到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也是惋惜,便询问起李娜出家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6 16:42:08

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到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也是惋惜,便询问起李娜出家的原因,谁料,李娜的一句话,让他愣在原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乐坛,有一个名字曾经响彻大街小巷——李娜,那时她的歌声穿透收音机的电波,飘入千家万户,从《好人一生平安》到《青藏高原》,她的嗓音高亢、明亮,几乎成了华语音乐的一种标志,可正当众人以为她会一直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时,她却突然消失了。   很多人不知道,李娜的起点并不是流行歌手,她出生在河南,原名牛志红,五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一下子陷入困境,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独自抚养两个女儿,李娜小时候为了分担家里压力,经常去捡废品换钱,艰难的生活把她锤炼得早熟又坚韧。   十三岁那年,她考进了河南戏曲学校,开始学习豫剧,戏曲训练异常艰苦,每天凌晨起床吊嗓子,练发音、练身段、练站姿,一遍又一遍,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李娜并不是班里最有天赋的学生,但她最能吃苦,别人练一小时,她练三小时,冬天的早晨,她的手常常冻得通红,也从不退缩,凭着这股狠劲,她很快在戏曲圈崭露头角。   十八岁那年,她已经是戏曲团的台柱子,可她并不满足于此,那个年代,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发芽,李娜被深深吸引,她觉得自己不能一直守着戏台,要去更广阔的舞台看看,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离团,南下学习通俗唱法。   在南方,她一边打工一边进修声乐,戏曲底子成了她学习通俗唱法的优势,很快,她就掌握了新的演唱技巧,没过几年,她北上闯荡,参加了一场歌唱比赛,一举拿下冠军,从那以后,机会接踵而至,她的歌声频繁出现在各大影视剧中。   她的声音很有辨识度,唱高音时如破空之剑,低音时又柔情似水,《渴望》的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让她一夜成名,几乎每一个收音机中都在放这首歌,而真正让她登上顶峰的,是《青藏高原》,那首歌需要极高的音域和张力,几乎成了衡量女高音水平的标尺,李娜用一己之力,抬高了整个华语乐坛的演唱难度。   然而,掌声和鲜花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喜悦,她对音乐的要求极高,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录音时,她常常为了一个细节反复练习,甚至把自己关在录音棚里七天,只为调整一句歌词的情感,她的嗓子曾多次唱到失声,只能靠药物维持状态继续演出,长期的透支让她身体每况愈下,而精神也越来越疲惫。   与此同时,生活中的不顺也在悄然积攒,她曾经历了两段感情,都是以失望告终,她付出了真心,却发现对方并不真诚,还牵涉到复杂的家庭关系,这些情感打击,让她对人和世界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她开始失眠,心情低落,甚至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有时候她整夜坐在屋里,看着满墙的奖杯,一动不动地发呆,直到天亮。   她变得越来越难以登台,哪怕台下观众热情如火,她内心却是冰冷的,她觉得自己像一个木偶,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演出、接受采访、出席活动,却越来越不像自己,那时她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仿佛被困在一个没有出口的笼子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跟朋友外出散心,走进了一座寺庙,那是她第一次被佛教的氛围打动,庙里飘着淡淡的檀香,钟声悠远,僧人们在念经,气氛安详宁静,就在那一刻,她的心仿佛被什么触动了,她开始频繁到寺庙里坐一坐,听听法师讲经,看看经书,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   朋友送给她一本佛教经典《大明咒》,她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些文字让她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安宁,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她意识到,过去的几十年,她一直在追求别人的认可,而从未真正问过自己:我是谁?我要什么?她突然明白,自己不再适合那种被聚光灯包围的日子。   1997年,她做出了一个震惊整个娱乐圈的决定,她放弃了所有名利和演出机会,剃度出家,法号“释昌圣”,原本她想在山西的五台山安静修行,可消息一出,记者和粉丝蜂拥而至,寺庙几乎成了一个临时的新闻中心,为了寻找真正的清净,她选择远走他乡,前往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寺庙继续修行。   在那里,她的生活彻底变了,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做早课,白天种菜、扫地、抄经,晚上早早睡觉,她不再唱流行歌,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媒体采访,她的生活简单、规律,和过去那个站在舞台中央的李娜判若两人。   有一次,她的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寺庙,试图劝她回去,可看到女儿脸上久违的平静和安宁后,母亲选择了留下,她陪着李娜一起生活,默默守在她身边,那种没有掌声、没有闪光灯的日子,对她们来说,却是一种新的团圆方式。   信息来源:《曾红极一时 女歌星李娜为何跑到天门山出家》——中国新闻网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