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6 16:42:09

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市,她不知道这个德令哈市在什么地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年,叶葳葳从北京大学毕业,拿到调令的那一刻,她的心沉了下来,那是一张普通的纸,但上面“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几个字,却像一块铁砸进了她的生活,陌生、遥远、偏僻,这些词一下子压在了她年轻的肩膀上。   她在地图上找了很久,才在柴达木盆地的边缘发现那个几乎被油墨吞没的小点,德令哈,这个名字在她之前的人生中从未出现过,也没有人能告诉她那是一种怎样的地方,没有网络,没有搜索引擎,信息的匮乏让那个地方更像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她并不知道那里是沙漠还是高原,是城镇还是荒原,只知道自己就要一个人去。   比起分配在城市或沿海地区的同学,她的这个去处显得格外“特别”,那些天,她闷在宿舍里收拾东西,沉默地准备着行李,别人问她去哪儿,她只是点点头,不多说一句,她内心的迷茫、焦虑、不安,全都藏在沉默中,她没有哭,也没有发脾气,只是把那封调令折好,夹进书本里,一遍一遍地看地图,试图让自己对那片陌生的土地产生一点熟悉。   她知道父亲不会为她的情绪让步,从小到大,他们家的家教就很严,叶飞是个讲原则的人,他对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不允许他们因为家庭背景而有任何特殊,他总说,国家怎么分配就怎么走,既然别人能去,自己也可以,她早就明白,在这个家里,不能依赖谁,也不能后退。   启程那天,她背着沉重的行李,挤上了开往西部的列车,列车一路向西,穿过黄土高原,翻过祁连山脉,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苍茫,从北京的繁华到兰州的喧闹,再到西宁的冷静,最后是漫长的汽车旅程,高原的空气干燥得令人窒息,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她一路颠簸,终于抵达那个叫德令哈的小城。   德令哈比她想象中还要寂寞,那里没有高楼,街道不平,风沙经常扑面而来,天空辽阔得让人发慌,落脚的地方是间土坯房,屋顶低矮,墙缝漏风,夜里只能靠煤油灯照明,第一晚她几乎没睡,躺在硬邦邦的床板上,头因为高原反应阵阵发胀,她听着风在窗外呼啸,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她被分配到了当地的文化站,名义上是做宣传工作,实际却是跟着马队在牧区采集民歌,她穿着不合脚的胶鞋,背着沉重的录音机,走在戈壁滩上,一脚深一脚浅地前进,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嘴里总是满是沙子,牧民们骑马,她步行,她常常累得坐在路边喘气,但还是咬牙坚持,她不想被人看成是娇气的北京姑娘。   最开始,她说的普通话让人觉得新鲜,孩子们围着她转,老人们偷偷看她,她不会说当地方言,交流很吃力,可她没放弃,每次跟牧民一起走,她都努力记下他们说的话,反复练习,她学会了怎么用青稞面捏糌粑,学会了在暴风雪中寻找走失的羊群,她的手被冻得开裂,脸晒得脱皮,但她从不抱怨。   文化站经常要放露天电影,她骑着二十多公里的自行车,把放映设备带到牧区,晚上风大得吹得屏幕摇晃,她就和孩子们一起用石头压住角落,那些电影常常讲述英雄事迹,她坐在观众中间,看着银幕上的光影,觉得自己也正在经历一段属于自己的英雄旅程。   她的日记本里记了很多事,比如第一次吃牦牛肉干,第一次在零下二十度的夜里走路回宿舍,第一次独自面对一群不识字的孩子讲解电影内容,她还记得,在某天收集民歌时,一位老牧民唱了一段长调,歌声悠远,一直回荡在旷野中,她忽然觉得,这片土地虽然艰苦,却也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   后来,她被调往西宁,工作内容变得更接近文字和文件,但她仍然习惯早起,习惯下乡调研,习惯用最朴素的方式接触群众,她的同事并不知道她是开国将军的女儿,只知道她工作认真,责任心强,从不摆架子,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桌上堆着厚厚的文件和笔记本。   再后来,她回到北京,进入人大外事局工作,开始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她处理过复杂的谈判,接待过外宾,也曾代表国家出席重要会议,她的外语流利,逻辑清晰,姿态得体,但她从不炫耀过去,也从不提及出身,她只是把每件事做好,把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她知道,真正支撑一个人走得远的,不是背景,而是她在风沙中打下的底子。   她常说,德令哈虽然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但对她来说,是她人生的主场,在那里,她学会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坚强,什么叫真正的独立,正是那里,让她从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承担使命的国家干部。   信息来源:叶飞之女叶葳葳:父亲教我坚强 逆境不致落魄——新京报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