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一天,杜月笙给梅兰芳打电话要4万大洋。梅兰芳为难地说:“杜老板,你知道我没那么多钱!”杜月生皮笑肉不笑地说:“那我借给你?”梅兰芳一听心想不妙,赶紧放下电话就开始变卖家产……
这事儿得从民国二十二年说起,那年头上海滩的杜月笙可是跺跺脚黄浦江都要晃三晃的人物。
梅兰芳正坐在自家四合院里发愁,手里攥着刚挂断的电话,脑门子上直冒冷汗。
电话那头青帮大佬撂下的话还在耳边嗡嗡响——四万现大洋,少一个铜板都不行!
要说这四万大洋的分量,搁现在能买下北京城半条胡同。
那年头普通人家一个月挣五块大洋就能养活七八口人,梅老板虽说唱戏红遍大江南北,可要一口气掏出这么多钱也得扒层皮。
杜月笙这通电话可不是要钱这么简单,里头藏着给孟小冬讨公道的门道。
孟小冬是谁?那可是梨园行里出了名的"冬皇",唱老生的角儿,扮相俊朗嗓子亮,跟梅兰芳站一块儿真叫金童玉女。
1927年开春,俩人背着人悄悄办了婚事。
可梅家大门里早就有两房太太坐镇,大太太王明华是陪着梅兰芳吃苦熬出头的,二太太福芝芳又给梅家生了香火。
孟小冬嫁进门那会儿,连顶红轿子都没坐上,偏门抬进去就算成亲了。
福芝芳可不是省油的灯,听说孟小冬刚进门那阵子,正房太太王明华倒是没说什么,毕竟自己身子骨弱又没孩子。
可二太太心里不痛快,成天变着法儿给孟小冬使绊子。
梅兰芳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想当和事佬又抹不开面子。
日子久了,孟小冬心里就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
要说杜月笙惦记孟小冬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青帮大佬看着五大三粗,对孟小冬倒是上心得很。
听说孟小冬在梅家受委屈,杜月笙气得把手里核桃都捏碎了。
1933年开春,孟小冬前脚刚跟梅兰芳掰扯清楚,杜月笙后脚就找上门来讨说法。
那天梅兰芳接电话时手都在打颤,杜月笙在电话里不紧不慢地敲打:"梅老板,小冬跟了你这些年,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走吧?"
梅兰芳刚说手头紧,杜月笙立马接茬:"要不我借你?"
这话听着客气,里头的狠劲儿傻子都听得出来。
谁不知道杜月笙的钱是阎王债,借了就得拿命还?
梅兰芳撂下电话就满屋子转圈,家里值钱的家当数了个遍,祖上传下来的红木家具、唱戏用的行头、还有前清王爷送的古董。
可这些东西要换成现钱哪那么容易?
园子的包银都是按月结账,临时要凑四万大洋,真能把人逼上绝路。
要说杜月笙还算留了情面,没把事儿做绝。
给了梅兰芳两个月时间筹钱,这期间也没派人上门催债。
梅老板东拼西凑,把能卖的都卖了,连太太们的首饰盒子都翻了个底朝天。
最后到底凑齐了四万现大洋,装在八个大木箱子里抬进了杜公馆。
这事儿在梨园行里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杜月笙这是趁火打劫,也有人说他替孟小冬出头算条汉子。
后来听说那四万大洋杜月笙转手就给了孟小冬,说是给她往后过日子用的。
孟小冬拿着这笔钱倒是硬气,既没回梅家也没跟杜月笙,自个儿在天津卫买了小院继续唱戏。
梅兰芳经了这档子事,唱戏时眼神里都带着愁。
后来抗战爆发,梅老板蓄须明志不登台,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倒是福芝芳这时候显出能耐,带着孩子们支应门庭。
孟小冬后来真跟了杜月笙,不过那都是十多年后的事儿了。
要说这四万大洋的分量,不光是钱的事,倒像是把三个人的恩怨情仇都装进去了。
这事儿过去快九十年了,现在去北京老戏园子听戏,还能听见老票友念叨这段往事。
四万大洋在如今看来不算啥,可搁当年那真是要命的数目。
梅老板变卖家当那会儿,不知有没有后悔当初没把三个女人的关系理清楚。
要说这梨园行的角儿们,台上唱的是帝王将相,台下过的可不都是柴米油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