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于文娟返城,恋人跟着列车狂奔,她抹着泪,大喊道:“别追了,我们不

历史领航员 2025-08-08 14:52:47

1977年,知青于文娟返城,恋人跟着列车狂奔,她抹着泪,大喊道:“别追了,我们不会再见面了!”谁知,于文娟到家后却被母亲撵出家门!

这年秋天,沪上火车站挤满了返城的知青,穿着灰布衣裳的于文娟攥着褪色的帆布包,在月台上被个壮实小伙拽住了行李带。

这汉子跑得满头大汗,军绿胶鞋沾满泥点子,正是淮北王楼大队的王胜利。

火车鸣笛声里,姑娘甩开他的手,红着眼圈钻进车厢。车轮转动时,小伙还在跟着铁轨疯跑,直到月台变成个小黑点。

回到石库门弄堂的老宅,十年未见的母亲抱着女儿哭湿了半块手绢。

八仙桌上摆着城隍庙买来的梨膏糖、五香豆,玻璃罐里泡着胖大海。

于母摸着闺女晒黑的脸颊直叹气,却不知道女儿蓝布衫下藏着个要命的秘密——回城前夜,卫生所的老郎中给于文娟搭过脉。

那年头知青返城要过街道办三道坎,政审、落户、工作分配。

于文娟的档案刚转到居委会,街道干部就找上门来。

弄堂里晾衣裳的竹竿突然都收起来了,邻居们隔着板壁支棱耳朵。

三天后,于母把女儿的铺盖卷扔出门槛,雕花木门"砰"地砸在青石板上。

居委会开的证明信在秋风里打转,上面盖着鲜红的"未婚先孕"章。

于文娟抱着五个月身孕回到淮北,王胜利在村口老槐树下接到人,棉袄里还揣着烤红薯。

王家腾出西厢房,泥墙上糊了新报纸。

转年春耕时节,村里多了个穿碎花袄的上海媳妇,挽着裤腿跟社员们下地撒种。

公社书记来视察时说,这要搁前两年得挂牌子游街,如今倒成了扎根农村的典型。

1982年腊月,王楼大队的土路上开来辆绿色吉普车。

于家老母亲裹着驼绒大衣,踩着解放鞋深一脚浅一脚。

外孙女扎着红头绳在晒谷场疯跑,女婿正往灶膛里塞柴火。

竹篾编的摇篮里,小孙子吮着手指吐泡泡。

灶台上炖着腌笃鲜,咸肉是村里人送的,冬笋是后山新挖的。

于母抹着眼泪喝汤时说,街道给落实政策了,能办户口迁回了。

后来弄堂里传,老于家闺女在淮北当了民办教师,女婿承包了五十亩果园。

那些年知青返城潮里,石库门的门洞里走了七八个姑娘小伙。

有人离了乡下的妻儿,有人把农村对象接进城当临时工。

只有西厢房那家,每年秋收都往上海寄一麻袋花生,红塑料袋上印着"沪淮农副产品合作社"。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历史领航员

历史领航员

带你看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