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感到幸福的一张合影!值得珍藏! 长沙的冬天一向不算暖和,1922年那个年尾,毛岸英出生在城里。 出生时家境还算平稳,但好日子没过几年,局势变了。 父亲离开在外,母亲杨开慧带着几个孩子,被盯上了。 1930年,杨开慧被捕。那时毛岸英才八岁,跟着母亲一起关进牢里。狱里的光线很暗,铁门吱呀一声关上,一切安静下来,像被隔绝了。 后来母亲被押去刑场,孩子留在牢里没来得及反应,枪声响了,母亲就没了。 出去以后,兄弟几个被带去了上海。 落脚不稳定,亲戚家、同志家换着住,饭不是天天有得吃,衣服也常穿旧的。 学也没怎么上,早早跟着大人做点手工糊口。毛岸英手脚麻利,糊纸盒扎纸花样样能干,不吭声,干活时候眼睛低着。那种从小压下去的劲儿,后来一直没改过。 1936年,去了苏联,在国际儿童院落了脚。 那儿的孩子,大都是各国共产党人留下的孤儿,语言不通,背景各异,但彼此都不太吵闹。 饭堂吃饭规矩多,纪律严,不顺手。 他不说俄语,一开始和人交流靠比划,后来学得快,半年后能正常开口说话。 在那儿,他做了少先队的大队长,人挺沉得住气。外人以为他是靠父亲名气上的,其实那时候毛在中国国内境况也不好,名声不是光环,他是靠着自己熬出来的。 1939年收到一封信,信不长,几百字。 父亲让他别急着谈政治,要多学科学,多看自然的东西。还嘱咐别让人夸几句就飘了。信跟其他家长写的也差不多,念叨几句,但能看得出来,父亲是放心不下。 后来他去苏联红军学院学习,正赶上战争爆发。 跟着部队真上了前线,打的是德国。白俄罗斯那一段战线最难熬,吃不饱,睡不好,枪声没断过。他在炮火里呆过,伤没受大伤,但熬过了。 战争结束时拿了个中尉军衔,能看地图会写电报,还跟翻译一块接触过苏军高层。 1946年回国,到延安,一身苏军军装,气派足够。 但没几天,那身军装被换了,灰布衣服套上,送去延安郊外种地,说是“上劳动大学”。 地是黄土,风大,住的是窑洞,水井离得远,洗澡得排队。 他和老百姓一起下地,挖沟种菜,第一次淘羊粪时还被溅了一脸,没喊疼没喊脏,拿袖子一擦继续干。 种下的白菜长起来时,他特高兴,围着菜地转了好几圈。 吃饭时候和社员蹲在一块,端个碗就是一顿。 干完半年,皮肤黑了不少,手上起了老茧,回来时像换了个人似的。那之后,不再穿西装,坐也不像过去那样笔挺。 毛主席看他回来,点了点头,没说什么,但神情松快了不少。 再往后,他去东北参与土地改革。 文件看得快,下乡不嫌累,到村子里蹲几天就能摸清情况。 也到过山东、河北,工厂调研也做过不少,别人以为他会坐办公室,他偏往一线跑。 建国那年,他住在香山双清别墅。 那会儿他负责协助翻译外国报刊,一天能翻几万字,还要整理资料。 人清瘦,但不显疲态,遇到不懂的技术词自己查书,有时夜里不睡觉就在灯下看表格。 去工厂调研时,穿工服,和工人一块蹲着吃饭,不嫌脏不嫌闹。 浇铸车间最热最脏,他跟着一起铲炉灰。 饭堂没座位,就端着碗靠墙蹲着吃,那阵他还教工人学俄语,讲解设备图纸,有问必答。 1950年,朝鲜打起来了。 国内开了几次会,决定派兵支援。 他成了首批随军入朝的人,很多人劝说他身份特殊,不适合去前线,但他坚持要上。 毛主席也只是说:“既然他愿意,那就让他去。”没再多一句。 到了朝鲜,他主要是负责资料收集和情报整理。 在大榆洞司令部,他跟参谋一块翻译、汇总前线数据,夜里灯一直亮到半夜。敌机常在上空盘旋,电台开得久了容易被定位,他也知道风险大,但任务急,一时顾不上。 1950年11月25日,敌机锁定了大榆洞。 四架轰炸机直接压下来,丢下了凝固汽油弹,山洞口火光一片,他和另一位参谋没能跑出来。 等火扑灭后,只找到一些遗物。 消息送到北京时,没有仪式,也没哀乐。 毛主席只说了一句:“他是志愿军的一员,牺牲是很正常的。”没开追悼会,也没发讣告。 家里人收拾遗物时,只留下一本俄文辞典和几本日记,字写得密密麻麻。 几年后,有人去桧仓烈士陵园,看见了毛岸英的墓。 墓不大,一块碑立在坡上,周围是树林。 有风的时候,树叶沙沙响,没人特意守着,但常有战士站在那儿抽根烟,站一会儿就走。 老照片里,有一张常被提起。 拍摄那天,阳光很好,毛主席和毛岸英站在双清别墅外,父子俩没穿军装,也没笑得很开,就站着,看着镜头。 旁边没有旗子,也没口号。
让人感到幸福的一张合影!值得珍藏! 长沙的冬天一向不算暖和,1922年那个年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2 23:35: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