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将军王近山晚年照,小20岁妻子和女儿幸福同框,一家人颜值高,女儿们个个优秀!个个颜值高!!!!!!! 王近山是放牛出身。 十五岁那年,他不想再放牛了,跟着红军走了。 他说要像山一样,站得住,他给自己改了个新名字,叫“近山”。 那时候部队缺人,年纪小没关系,只要敢冲、敢打,很快就能被推上去。 他胆子确实大,也不太怕死。 有一回,他抱着敌人从山上滚下去,别人以为他摔死了,他又爬上来,身上都是血。身边人看他这样打仗,背后开始叫他“疯子”。这个绰号,一直跟了他一辈子。 他打得猛,升得也快,从连长、营长一直升到团长。 他在哪儿,旗子就插在哪儿,炮火最猛的地方他最喜欢站着。 他的顶头上司是徐向前,打仗也不要命,领着兵冲,旗手就在他边上站着。王近山受他影响很深,战场上怎么狠怎么来。 有一次,他带的28团防线被敌人突破,打得七零八落,他还站在最前面。 后来反冲锋时,他胸口中了一枪,人晕了,战士把他抬下去。 总指挥徐向前亲自跑到火线上,一边喊他的名字,一边往阵地里冲。王近山听见喊声,又睁开眼睛,说要回红旗下继续打。又打了一会儿,子弹打到他头上,人这才彻底倒下。 这样的事,他身上不止一次。 后来有人说他命大,也有人说是脑子太直,反正他没死成,反倒打出了名气。 抗战开始后,他被调到八路军129师,当时的师长是刘伯承。 头一次见王近山,刘伯承看了他一会儿,说这小子敢打、敢拼,是个好苗子。但带兵打仗光有狠劲还不行,还得懂指挥,懂怎么调兵。 那天开完会后,王近山心里憋得慌,晚上就去找刘伯承借书,开始学。 他不是读书出身,文化也不高,但他下了功夫学兵法,开始在地图上画路线,算敌人的位置。每次打仗前,他都会琢磨半天,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他提出的战术,连刘伯承也点头。 他从猛打变成了会算。 1943年,他接到命令,要带部队去延安护送干部。 命令说,不准跟敌人交火,别惹事。但他走到韩略村时,发现那地方地势特别好,一看就适合打埋伏。 他在那儿停下了,没跟上头打招呼,布置好了埋伏。 第二天,十几辆日军卡车开进村口,他一声令下,全歼。 这批日军不是普通兵,都是军官,是冈村宁次派来的“观战团”。 这事传回延安,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疯子成了吴下阿蒙了。意思是他以前光知道猛,现在也懂得怎么打了。 再往后,他打的仗都开始带有自己的想法。 定陶一仗,他主动请战,立了军令状,说打不下赵锡田不回来。他手下的六纵打得很狠,部队一个连一个连地往前冲,很多人死在战场上,他自己也站在前面不退,最后硬是把敌人打垮。 打襄阳那次,他没有走老路。 敌人在山上修了很多阵地,他不去山上打,而是从城下直接攻过去。敌人没反应过来,七天之内城破。 刘伯承说,襄阳已经在他手里了。朱德说,这是一次模范战役。 这些年下来,他已经不是早年那个不管死活往上冲的小伙子了。 他会想,也会变通,指挥起来有章法,打得硬,打得准。 1951年,他跟着部队去了朝鲜。当时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主要负责调度几支主力部队。 在上甘岭那一仗,他不是亲自拿枪冲锋,而是在后方调兵。 那一仗特别苦。敌人火力重,阵地一天要炸上几百发炮弹。士兵睡在地道里,空气不好,人困得睁不开眼。他调度第12军、第15军,一批上去,一批下来,轮着来守阵地。最后守住了,阵地没丢,敌人伤亡很大。 对面美军的战报里,提到这次攻势消耗太大,不值得。 中方说这是一场拼命打出来的胜利。各说各的,但王近山知道,这场仗能守住,不靠天,靠人。 1955年,授衔。他站在台上,胸前挂着勋章,中将。他站得笔直,脸上没表情。 他的身体早就不好了,伤太多。 子弹、刀口、炸药,哪一样他没挨过。到晚年,走路都带点晃。 他调到南京军区当顾问时,不太说话。坐下来翻书,写点东西,也有时候坐着发呆。 他晚年娶了黄慎荣,比他小二十多岁。 他们过得挺平静。家里头女儿们都聪明,长得也好。 照片里他坐在院子里,几个孩子围在他身边。脸上的线条已经不再紧绷,眼神也温和了。人们看到这些照片时,会说他晚年幸福,也有人说他这一辈子太苦,最后才有点安生的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仗,几乎没怎么停过。 有人说他猛,有人说他死过好几回都没死成。 也有人觉得他太莽,但后来看下来,他不是没脑子的人。他肯学,也肯改,肯听人话。 打完仗了,换个身份,就是父亲,是丈夫,是坐在椅子上看孩子跑来跑去的老人。 他的老照片现在还在,有的发黄了。 坐在椅子上,穿着中山装,眼睛不再那么锐利了,手搭在膝盖上。 背后有几株树,光透过叶子落下来,斑斑驳驳。几个女儿凑过来叫他,他抬眼看了一下,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下。
疯子将军王近山晚年照,小20岁妻子和女儿幸福同框,一家人颜值高,女儿们个个优秀!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2 23:35: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