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三次“力拔山兮”! 井冈山不是个好守的地方,路难走,粮难运,周围全是敌人。 1928年底,红四军和红五军刚在山里会合,山下就风声紧了,蒋介石那边调了三万兵,准备一口气把这块红色地盘给吞了。 会师那天其实没多喜气,毛泽东说,红四军出去打,红五军留下守山。朱德说,这事得大家一块拿主意。坐在火塘边的干部都没吭声。 谁都知道,这“留下”两个字,可能就是“留下命”。 有人反对,说五军只有一千多号人,守不住,不如让红四军留下。 邓萍吵起来了,说得很直白。 彭德怀也站出来了,说五军服从决定,谁留都一样,但现在定了,那就守。 他语气不算好听,说都是屁话,总得有人扛这个事。 那时候,他脸上带着火气,声音不大,但没人接得上。他这一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那了。 山是守不住的,敌人压得太紧,弹药跟不上,人又少。 后来战斗打得很苦,部队只剩下七百多人,撤了。撤退那天风特别大,山道上是冰,衣服都结了霜。 兵分几路,一边掩护一边突围。 彭德怀走在队伍前头,没多说一句话,背着枪,一步步下山。身后是烧掉的营房和山林里还没熄灭的枪声。 过了快二十年,延安那边又出了大事。 1947年,胡宗南带着二十万正规军往延安打过来,延安守军还不到两万。 兵力差太多,周围人开始着急。 延安不光是个地方,它是当时的“心脏”,丢了就是打中核心。中央那边连夜开会,贺龙不在,没人知道谁能顶这个担子。 彭德怀主动说,他来。 毛泽东听了之后,一句话没说,起身握住了他的手。场面不复杂,但空气像松了点。 他接手之后就开始准备。 第一仗在青化砭,敌人一个整旅被堵在狭窄山路上,被吃得干干净净。 紧接着是羊马河、蟠龙镇,打得都不赖。 彭德怀没用什么特别复杂的战术,主要就是抓准机会,哪一段敌人拉得太长、防得太松,就趁机咬上一口。 连打几仗之后,敌人的节奏全乱了,主动权慢慢转了回来。 延安最后还是丢了。但这不是失败。 因为该守的时候守住了节奏,该退的时候没让敌人捡便宜。沙家店那仗打完,局势彻底稳住了,敌人再也没像之前那样敢大举推进,反而开始收缩。 彭德怀没讲太多话,也没夸自己,他更关心的是兵有没有吃饱,有没有冻着。 1950年,朝鲜那边打起来了。 事情很快波及中国。 美军一路打到鸭绿江边,朝鲜政府快扛不住了,中国这边开了不少会,吵得挺凶。林推了,说身体不好;粟裕也因为伤病没法出征。 谁去?谁敢去?问题拖了一阵子,最后,毛泽东点了彭德怀的名字。 他没有犹豫,也没提什么条件,就说了一句“服从命令”。 10月8号,中央正式任命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十几天之后,他带着部队过了江,进了朝鲜。那时候天气已经冷了,士兵们穿的是单衣,稻草绑在脚上取暖。行军都是晚上,白天躲藏,不能被敌机发现。第一仗,打得很突然。 敌人没想到中国兵会来,更没想到这群人打得这么狠。几个大兵团被撕裂,局面乱了套。 彭德怀一开始就定了个基调:打仗要实在,不要花哨。 他不喜欢那些空喊口号的风格,他更信这个:一口气、一股劲、一刀砍下去。第二次、第三次战役接着打,虽然代价大,但敌人节节败退。 战线顶到了三八线,再也压不回来。美国人后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现代战争中吃败仗。 整个战争持续了三年多。物资缺得厉害,通讯靠步兵跑,炮火比不上美军,空军几乎没有。 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打成了平手。有人问过,为什么?其实没什么玄妙的答案,就是那批带兵的人,像彭德怀这样的,不怕死,也不怕扛责任。部队苦他就更苦,兵吃不饱他就先饿着。 彭德怀这个人,说话直,脾气冲。 有时候不留情面,吵起架来一点不让步。但在要紧关头,他从不退。他的脸板着,看上去不好接近,可只要战场一乱,谁都知道他在那儿心就安。井冈山守过,延安扛过,朝鲜打过,这三场仗没有一场是轻松的,可他每次都站了出来。 有人说他是“临危受命”的代表。其实他不是喜欢“临危”,是别人都不愿干的时候,他总得出头。 有的决定他不爱讲,有的责任他也不见得甘心,但历史往往不给人挑挑拣拣的机会。挑上了,就背到底。 鸭绿江边,风特别冷。 天黑透了,士兵排着队渡江。江水哗哗响,像刀子切过来。 他们走得慢,不出声。彭德怀站在岸边,看着队伍过去,一根烟抽了半天。 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人敢问。只是那一刻,风很硬,天很沉,他站得很直。
彭德怀三次“力拔山兮”! 井冈山不是个好守的地方,路难走,粮难运,周围全是敌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3 17:40: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