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彭德怀去广东开会,在老朋友陶铸家吃饭,曾志知道彭总的脾气,就简单准备了些家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3 19:38:32

一次,彭德怀去广东开会,在老朋友陶铸家吃饭,曾志知道彭总的脾气,就简单准备了些家常便饭,并端了一盘自己腌制的姜。没料想,彭总尝了一口后连连夸赞:“好吃!好吃!” 陶铸不是那种容易讨人喜欢的干部,起码,刚认识他的时候,很难觉得这人“可亲”。他说话不爱绕弯子,听起来像顶你一句,表情也不多,老是一副板着脸的样子。 可熟了就知道,他其实没架子,不讲究门面,干活是真上心。 彭德怀去他家吃饭,家里人就做了几个简单菜,端上来一盘腌姜。陶铸自己腌的。彭总夹了一口,连着说了几句“好吃”。这事没啥惊天动地的意义,但多少年后人们提起陶铸,还是会提到这盘姜。 他这个人啊,从小到大就不是走顺路的人。 生在湖南祁阳,家里穷,十岁辍学。那会儿家乡的老百姓没几天好日子过,苛税重得压得人喘不过气。街上的衙役拿着竹条满街撵人,乡里乡亲能躲就躲。 陶铸小时候也躲,后来不躲了,他说这种日子不能长。 到了十七岁,他听说广州那边有人在闹革命,就自己一路摸过去了。 1926年,他考进了黄埔军校,那时候黄埔还不像后来的样子,条件艰苦,教官凶,校规严。 他在那里接触了共产党的思想,听了几次课后,没犹豫太久就入了党。 后来他回忆那段时间,说没想太多,就是觉得人不能老这么被踩着,得有人站出来干点事。 他确实也干了不少事。 南昌起义的时候,他在叶挺的部队里,是特务连的骨干,起义当天负责攻打敌军团部。战斗结束后,任务完成得好,他也升了连长。 再之后是广州起义。 那时候,他被安排潜入国民党的警卫团。白天训练,晚上秘密联络,起义开始那天,队伍还没集合好,国民党就扑过来了。 陶铸带着人死守几个小时,硬是顶到撤退命令下来。 他那时候年纪轻,可眼神稳,指挥不乱,和他一块的人后来都说,这人能扛事。 1930年,有一次更险的,是在厦门。 党内有几十号人被抓进了思明监狱,那地方名声臭,不少进去的人就没出来过。 省里商量着要劫狱,想来想去,把活交给了陶铸。他没推。 前期他自己混进去打探,看清守卫布置,安排人准备衣服、船只、后路。动手那天,他指挥得干净利落,几分钟内就把人全救出来,没伤一个。他自己没急着走,还留在城里观察动静,确保大家都撤干净了才离开。 1933年,他在上海被捕。一起被抓的还有他哥哥。 陶铸在牢里撑了四年,敌人劝降、逼供,什么招都使了,他不松口。他哥哥倒是没挺住,后来做了国民党的县长。 这事传出去,组织没怪陶铸,反而更信他。 1937年,他出狱了,马上又投入到新的工作里。那会儿他身体不太好,可还是被派去湖北,在那儿建立了游击区。 刚开始他手上只有八条枪,十几个人。他带着这帮人钻山沟、睡草窝,慢慢把队伍拉起来。后来,这支部队并入了新四军,成了鄂豫挺进队的基础。再往后,发展成了中原军区的一部分。再往后,一部分到了三野,一部分去了东北,还有一部分编进了西北野战军。从这些脉络上看,陶铸确实是几个大部队的“始祖”。陈毅、李先念这些人都承认这点,不是客套话。 他脾气也是真大。有一次,1932年,红军打下漳州,缴获不少武器。陶铸知道后,马上赶去找毛泽东和林彪,说地方部队缺装备,希望支援两个连的武器。林彪说情况不允许,物资也紧。陶铸一听,火就上来了:“你们每人再背一斤炒米去打仗吧!”当时场面有点僵。毛泽东倒没生气,还安慰他说:“你是真急。”还劝他回去自己想法子。事后他自己也觉得有点冒失,但这就是他,话到了嘴边,不藏着。 解放后,他在中南、广西、广东干了十几年。广州那边很多工程,像东风路、海珠广场,他都盯过。有时候还会亲自跑去施工现场,蹲在地上看图纸,拉着施工队聊半天。他不讲官话,施工的人也不怕他,反而觉得他实在。 1965年,他调到北京,进了中南海。担任副总理、书记处常务书记、宣传部长,权力不小。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他成了政治局常委,排位第四。 1969年,他病倒了。 医生确诊是癌症,胃那块出问题。周恩来知道后,派人安排治疗,可情况已经恶化。最后几个月,他基本没怎么出门,房间里光线也暗,连窗子都钉上木板。 他不爱叫苦,跟家人也不多说什么。去世前,他对家人说了几句话,大意是:这一生他问心无愧。 1969年11月30日,他走了。年纪不大,六十一岁。 火化很简单,没有追悼会,没有挽联。屋里只剩几样旧东西,一把藤椅,一壶茶杯,一些写了一半的纸稿。 到了1978年,中央给他平了反。 那年冬天,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为他和彭德怀办了追悼会。陈云、邓小平都到场,讲了话。 现场不热闹,但很肃静。人群散了以后,有人站在他遗像前站了很久,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有些人活着不说话,死了才被听见。

0 阅读:0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