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朱老总的地位有多高? 很多人想当然地说,元帅之首,那当然是最高。但这个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2 23:35:42

解放前后朱老总的地位有多高? 很多人想当然地说,元帅之首,那当然是最高。但这个“高”字,怎么来的,什么时候确立的,不是一句排名能解释的清楚的。 1927年南昌起义那阵,朱德人在场,可不是主角。 他那时带的兵少,不到五百人。是军官教育团的几个连,还有几个公安局保安队。那些起义的大人物,比如叶挺、贺龙,是主力。 朱德的任务,说出来其实也不怎么光鲜——他是负责拖住滇军两个团长的,靠打牌、喝酒、聊天来耽误时间。 这种角色,有点像个场外协助,说得好听是策应,说难听点,有点边角料的意思。 当时的部队里,没人真正听他指挥。 他年纪比别人都大,大家尊敬他是一个老同志,但还谈不上“服”。 事情是从三河坝开始转的,那场战斗打得凶。朱德带着人挡在后头,死扛了三天三夜。 等打完,人数折了一半都不止。部队主力已经在潮汕败了,领导人各自散了,队伍剩下一堆伤兵、逃兵,还有不少根本就没搞清楚接下来该往哪走的人。 局势到这里,几乎没人还抱希望。有的干部干脆走了,有的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脱队。兵都饿瘦了,枪也不剩几发子弹,白天走山路,晚上睡树下。那会儿,谁还信革命能成功?只想着怎么活下去。 在天心圩,有人提议干脆解散。说这仗打成这样,往哪打?到处是敌人,粮都没了,跟着走还有什么出路?队伍里吵吵嚷嚷,没个定音的。 朱德就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得也不复杂,说现在是失败了没错,但革命不是一下子就成的,俄国革命也是先失败后成功。 谁愿意走的可以走,不强留,谁愿意留下,就接着干。 说话没用太多修辞,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往外甩。他讲得不快,语气平平,可台下安静了。没人吼了,没人闹了。那一场会议,留下八百人。 队伍继续往前走。 这八百人,后来进了井冈山。 那年春天,朱德和毛泽东会师。那天毛换了件干净军装迎接朱德,两人第一次并肩而立,拍了合影。 打这起,部队里的人开始说“朱毛红军”,两个人的名字并列,成了一个牌子。 井冈山时期,朱德的威望涨得快。他不是靠喊口号,也不是靠摆谱。就是每天和战士一起走,一起吃,一起扛枪。有次打仗前,朱德半夜背着扁担去挑米,被人看见后传开了,说总司令还干这活儿。这一传,全军都知道了,信服的多了。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朱德成了八路军总司令。延安那边吃的紧,盐巴都是掺沙子的。他就提出南泥湾开荒。起初没人当回事,觉得军队不是种地的,可他坚持干。 战士一边种地,一边练兵,南泥湾的稻子真的长起来了。这下没人再说他不懂安排。 1945年,七大召开。 朱德做了一场报告,讲解放区的战场经验。 也没讲多么高深的理论,核心就两句:一,战斗靠士气;二,纪律必须严。他反复说,共产党人得对自己更严一点。这种话他讲了不止一次,从南昌讲到延安,士兵听得进,也记得住。 解放战争那几年,他继续以总司令的身份发命令。 大大小小的作战部署,总有他的签字。1949年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印发,全军准备过长江。这份命令上头写着两个名字,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朱德。 这时候,他的身份已经不需要再解释。 新中国成立那天,他站在天安门上检阅部队。风大,队伍排得整整齐齐。 他穿着一身军装,站在城楼上没动,神情很平稳,这不是他第一次站在高处看队伍,但那天的意义不一样。 1955年,军队授衔,他被列为十大元帅之首。 没有争议,大家都觉得这顺理成章。 没什么夸张的排场,名单一出,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位置他坐得住。 后来他没退休,也没去做个荣誉象征。 他继续主持军队建设,推动空军、海军、装甲部队这些新兵种的发展。 他还是那一套要求,部队得正规、得守纪律、得对得起老百姓。没什么花哨话,都是干巴巴的原则,可他一直说,也一直做。 有人问,为什么毛泽东会说他是“人民的光荣”?其实答案就在这几十年里。 他不是靠一次胜仗得来的,也不是靠一个名头堆上去的。 是一路扛下来的,是从没人听命,到大家都服,是从没队伍可指挥,到万人呼他总司令。 1976年夏天,北京气压低,天有些闷。 朱德病逝,遗体安放在人民大会堂。 吊唁的人排得很长,从台阶下一直到街口。有老战士戴着军帽,站在风里一动不动。也有年轻人听说他事迹,是第一次来送他走。 那天,天安门前很静。 松树轻轻摇动,城楼的影子压在地上,长长的一道。 有孩子问,那个人是谁?有人回,说是朱总司令。 话说完,就没再多讲什么了。

0 阅读:0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