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决策出兵援朝的一波六折! ⑴1950年10月1日晚,中央书记处会议首次讨论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2 23:35:43

当年决策出兵援朝的一波六折! ⑴ 1950年10月1日晚,中央书记处会议首次讨论出兵援朝事宜,与会者大多反对; ⑵ 次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与会者依然大多反对; ⑶ 4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者还是大多反对; ⑷ 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召开,两种意见激烈碰撞之后,最终决定出兵援朝; ⑸ 苏联表示空军暂时无法助战,我先按下出兵暂停键,继而10月13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还是出兵; ⑹ 苏联又表示空军不能入朝助战,我又于10月1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紧急讨论,最终决定次日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0年十月,北京的天慢慢凉下来了,街上还挂着国庆的彩旗,但中南海那几间屋子里,气氛一直紧绷着,像一根绷太久的线。 美国人在朝鲜半岛那头越打越狠,越打越快,从南边一路逼到三八线,眼看着要挤到鸭绿江边。 10月1号那天晚上,书记处开了个会。 大家坐下就开始谈,开门见山地说的是:出不出兵?那不是个简单问题。有人说现在打仗太冒险了,国家刚建,连正经的空军都没有,底子薄、弹药少,真要跟美国杠上,后果难料。 有人干脆说:“我们打不起。” 10月2号,毛泽东起草了封电报发给苏联,语气不客气也不软。 大意就是说,美军要是把朝鲜拿下,中国就得被牵着走,希望苏联能提供空中支援。 电报发出去后,毛没休息,一直等回音。斯大林回得很快,说他们的空军暂时没法参与,只能在中国境内活动。这封回电放在会议桌上,谁都不吭声。 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真要打,前头那一仗只能中国自己扛。 10月4号、5号连续两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也没得出个统一意见。反对的理由一个接一个地摆出来:兵力不够、后勤不稳、东北工业全在美军威胁下,一旦失败,可能不是输一场仗,是把刚起步的国家带沟里去。有些人语气已经显得有点慌了。 毛坐在会议桌边,点烟、听、偶尔说几句。 他没用什么大道理,就反复讲了一句:“不能置之不理。”说得不大声,但听得人心里直发沉。那时候多数人还是犹豫,觉得再等等、再看看,说不定形势还有转机。 可毛看得清楚:美军一旦站稳朝鲜,中国就永无宁日。 彭德怀被叫回北京,是个信号。那会儿他还在西北,刚回来没几天,灰尘都没拍干净,就被叫进会场。知道他回来,很多人都心里有数:这事,可能真得干了。 10月8号,决定正式下了,命令也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要成立,准备入朝作战。命令发出来后,军队开始调动,后勤物资抓紧整备,一切都在往出兵的方向走。 可这边刚动,那边周恩来去莫斯科,回来带回一句话:苏联空军还是不动。北京这边有点犹豫了,真没空中支援,战场上吃亏肯定不小。有人开始建议暂缓,先把国内局势稳一稳,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再看时机。 但这缓也没缓太久。10月13号,中央再次开会。 会上把苏联态度讲了一遍,把可能遇到的困难讲了一遍,最终还是决定出兵。 道理讲透了:不动手,东北可能守不住,朝鲜要是真落在美国手里,中国边界就会成个筛子。 彭德怀接到任命,开始组织前线准备。 10月14号,他召集志愿军干部开了个会,把部署安排讲得很清楚:部队要隐蔽开进,不能被美军侦察发现;进了朝鲜不能乱打,要集中兵力,打就打实的。他没讲什么激情话,都是实打实的安排。军官们听完,点头,没人多话。 10月18号,最后一轮政治局会议,决定就是一个字:动。 没有再拖,部队准备好了,后勤差不多跟上,命令下去,全线启动。 10月19号傍晚,鸭绿江边开始有人影动起来。不是成排走,不是打旗举号,都是悄悄地、成批地过江。风刮得冷,水流急,有战士打着冷战,脚却没停。枪是背着的,行李简单,没人说话,气氛沉得像铁。江面上雾气翻腾,看不清对岸的路,但队伍一个接一个过,没一人回头。 这一仗怎么打、要打多久、能不能赢,说实话,那时候没人有十成把握。 但中国这边有几样东西是清楚的:第一,地面作战中国不怕,陆军有底子;第二,家门口打仗后勤方便,补给不至于断;第三,中国兵多,换得起,拼得过。毛说得干脆:“我们吃亏吃惯了,不怕再吃一点。” 可说到底,出不出兵这事,不是图什么胜利的光彩,而是看清了形势的紧迫。美国不只是冲着朝鲜来的,它手已经伸到台湾、越南和菲律宾了。 再不反应,东南沿海也迟早要吃苦头。 毛讲过一句话:“敌人打过来,不还手,那不成了挨打不还嘴的傻子?” 整个十月从头到尾,中央这边会议没断过。 来回拉锯、反复争论,不是没人反对,也不是没有顾虑,而是一步一步被现实推着往前走。 没有什么高调口号,也没有哪个人一言定江山,这事就是靠几番会、几次权衡,最后定下来的。 那天夜里,鸭绿江的水很黑,风吹着江边的草哗啦啦响。 士兵一个接一个走进水里,裤腿卷着,背影沉默。 江面很静,只有木板桥偶尔发出一两声轻响,像是提醒着后面的人,这条路没人走过,走的都是新脚印。

0 阅读:0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