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5日,气色红润的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老朋友相见格外亲切,黎笋热情地挽着毛主席的胳膊,一起走进会客厅。 1973年6月5日,北京的天闷得很,中南海的水面没什么风,热气不散,蝉声也停了。 毛泽东那天在游泳池边的小会客厅接见了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还有总理范文同。黎笋一进屋,就挽着毛的胳膊不松手,像是老朋友见面,笑得挺自然。 可那天的气氛,说不上轻松。 屋里除了他们几个,还有周恩来和叶剑英。 大家都没多余的动作,坐定之后,茶水送上来,谁都清楚这不是寒暄,是要谈正事的。 几个月前,《巴黎和平协定》签了,美国承诺撤军。 三月份,美军最后一批战斗部队从越南南部撤走。表面上,这是越南的胜利,美国人的退让。 但毛泽东不怎么喜欢“胜利”这两个字,至少当时不。他说,南越的阮文绍还在,那边几十万人的军队还没垮,这仗没完。 黎笋说,美国果然如主席预料,撤了。 他提起以前毛说过,美国撑不了太久,那会儿他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确实是那么回事。 毛听了,没说“我早就知道”之类的话,只是摇了摇头,说他们早晚要撤,打不起了。美国到处插手,亚洲、中东、欧洲、自家后院也不安生,哪有精力一直死扛在越南?越战烧了十一年,扔下去的钱够他们再打一场大战了,还没捞到什么。 老百姓不愿打,士兵不懂越南话,越战场上没人有信心,这种仗拖不长。 他说,越南人把美国人赶出去,不容易,但别以为这一仗就算打赢了。 南方那边还有阮文绍在撑,几十万人马不是说没就没的。他劝黎笋他们别太急,统一这件事,靠的是继续打。谈判不会自动把南越交出来。 毛这番话,不是打击他们,而是提醒,路还长着呢。 他说,如果能争取个停战的阶段,也不是坏事。 哪怕半年时间,也能让士气缓一缓。人不是机器,打仗也得喘口气。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屋里人听得认真。毛提议这时候别一股脑地猛冲,给队伍时间,也给民众一个缓和的窗口。 美国也不会指望永远维持和平,他们那头也疲了,想抽身,但还不至于马上放手。 谈着谈着,毛问了句:“你们有没有可能跟美国人建点正常的外交关系?”这话一出,屋里一静。黎笋回答得不算犹豫,说可能有。 他没说更多,但这点头,本身就是信号。 毛也没追问,只嗯了一声,没表态。话是他说的,但分寸拿捏得很准。 他知道越南将来迟早要跟美国打交道,这话现在说出来,不是要逼他们去谈,而是让他们心里有个底。 谈话没那么严肃的节奏,有来有回。 毛问一句,黎笋答一句,中间有时停下来喝口茶。 毛提醒他们不要把仗看得太简单,说美方嘴上说和平,实际上还有牌没出完。 他提到了军火商,说他们希望战争久一点,东西才卖得出去。说起B-52轰炸机,毛语气重了些,说那玩意儿不是拿来打赢仗的,是拿来烧钱的。 黎笋听了,点头。他说,现在越南南方已经不一样了。 以前没兵没地盘,现在正规军、地方部队、游击队加起来好几十万人,已经在南方打出一块根据地。他还说,他们按照毛当年提议,组建了几个大一点的兵团,不光打游击,也能打运动战和阵地战了。 毛听了点点头,算是认可。 从头到尾,这场会谈没有拍桌子,也没有表演似的热情。 大家说话都挺实在。毛说话慢,偶尔咳两声,说话时停顿多,不急不躁。他没讲太多高调的词,基本都是一句一句的分析,有时候像讲经验,有时候像在算账。 黎笋和范文同听得很认真,不是那种一味点头的客套,而是听进去了。 那时候,北京和华盛顿刚搭上线,设了联络处。 中南海这边也在权衡对美关系。 毛没明说什么“我们要怎么帮你们”,但态度是摆在那儿的——支持越南,可也希望他们走得稳。 其实中国和越南这几年也不是一点波折没有。越南跟苏联也有往来,这点大家心里都明白。北京那边有顾虑,河内那边也在掂量。越南这边六月份刚到北京,七月份又要去莫斯科。 这一走一来之间,不光是行程,更是个态度问题。 毛没提这些,但坐在场里的几个老人都心知肚明。外交不是讲面子的事,谁帮得上,谁靠得住,心里都有数。 那天屋里的灯一直没关。会谈拖了挺久,毛时不时把手伸进烟盒里,拿出一根烟点上,边抽边说。他不是那种爱讲大道理的人,更像是翻来覆去把一个事讲清楚,讲透彻。 茶水续了两次,烟灰缸里烟头堆了一小堆。 范文同话不多,大多数时间是在听。 周恩来也没多言,看得出来身体不太舒服,偶尔低头揉揉手腕,但神情一直在跟着对话走。 最后一段话,毛说得轻,他说,美国撤了不等于彻底放手,阮文绍那边也不会自己垮掉,这仗还是要你们自己去打,打到他们认输。黎笋点头,他说知道,也准备着。 等几个人起身时,天已经黑了。 外头灯光照在青砖地上,反出一点亮。 毛站起来的时候,动作有点慢,黎笋照旧挽着他的胳膊,两人并排往门口走。
1973年6月5日,气色红润的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越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3 11:35:48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