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军事用途,终于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了   10月26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

军事用途,终于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了   10月26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一下子就冲上天了,高分十四号02星顺顺利利进入轨道的消息刚出来,不少人就盯着官方通稿里的一句话——这颗卫星要为“国防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保障。   要知道以前我们发射高分系列卫星,就算明眼人都能猜到它有和军事相关的用处,可官方介绍里多半只重点说“国民经济”“一带一路建设”,这次这么直白点出“国防建设”四个字,真的特别少见,这不明摆着把卫星的军事用途大大方方亮出来了。   我们得先说说这颗卫星到底有多厉害,才能撑起“国防保障”的担子。这颗卫星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亲手造的“太空测绘师”,平面定位精度能到1.83米,比上一代卫星直接提升了60%。   这意思就是在几百公里高的太空里,地面上一辆小汽车的样子、路边的电线杆都能看得明明白白,精度也直接从“大致看清”变成了“精准到厘米级”的水平。   更关键的是它的激光测距系统从2束加到了3束,高程数据采集效率涨了33%,还能做到全球无控测绘。以前搞测绘得在地面插满标杆当控制点,又费时间又费力,还受地形限制,现在卫星自己就能搞定,不管是深山老林还是远洋海岛,都能精准画出地图。   它能做出来的那些地理信息产品,像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看着就是地图类的玩意,可放到国防领域里全是硬通货。就说数字高程模型吧,其实就是三维立体地图,哪里有山、坡度多陡、河流多宽、有没有隐蔽的沟壑,全都标得清清楚楚。   这东西往小了说,能给边境巡逻、阵地部署提供精准的参照;往大了说,导弹制导需要的地形匹配数据、军舰远洋航行的航道测绘,都得靠这高精度影像打基础。   之前有专家说过,现代军事里“像素就是坐标”,1.83米的精度意味着地面上的坦克、装甲车一动,卫星就能捕捉到位置变化,这对了解战场情况太重要了。   这次官方敢明着说“国防建设”,少见就少见在打破了以前的“模糊说法”。我们翻一翻以前的新闻,高分一号、二号发射的时候,通稿里全是“服务国土调查、农业生产”;就算是高分十四号01星,也主要强调“助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军事用途根本不提。   可这次不一样,国防部、人民日报的通稿里都直接把“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放在一起说,这肯定不是笔误,是故意给外界递信号。为啥现在敢这么说?   看看国际上的形势就懂了,2025年太空上的军事竞争早就白热化了,美国要建太空军的“未来司令部”,还打算部署32套反卫星系统;日本的太空作战预算直接涨了115%;连欧盟都要发射290颗卫星,建自己的卫星星座,就怕在太空被人卡脖子。   这种时候我们把卫星的国防用途说透,就是告诉那些想在太空搞垄断的国家,我们的太空“眼睛”不光能看民用工程,更能盯紧军事动向。 更有意思的是,这颗卫星只是我们太空测绘网里的一员,现在天上已经有33颗高分卫星在转了。高分十四号02星补上去之后,就相当于给这张网加了个“高清探头”,它能和其他卫星配合,实现更快的重访周期、更全的覆盖范围。   以前可能某个区域好几天才能拍一次,现在说不定隔一天就能更新影像,要是有国家在敏感区域搞秘密工事、调动装备,根本藏不住。   而且它的无控测绘能力特别关键,在南海那些没人住的岛礁周边,不用派人登岛设控制点,卫星自己就能画出精准地图,给海警船、军舰巡航提供实时地理保障。这和之前青海湖舰给海警船补给是一个道理,都是把“后勤保障”和“态势掌控”的短板补上了。   航天五院能造出这么厉害的卫星,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要知道我们国家大部分遥感卫星、军用卫星都是五院研制的,这次02星的技术突破不是偶然,激光测距系统升级、无控测绘技术成熟,这些都是经过多年积累的真本事。   以前我们可能觉得“藏着掖着”更稳妥,现在技术够强、体系够全,没必要再低调了。大方说出来“为国防建设保障”,本质上是一种自信——我们有能力用自己的卫星撑起国防地理信息安全,不用看别人脸色,更不怕被技术封锁。   其实这事还有个深层意思,现在各国都在抢太空规则的制定权,美国拉着盟友搞“奥林匹克卫士行动”,想定符合他们利益的“太空规矩”。   我们把高分卫星的国防用途摆到台面上,也是在太空战略上表态:中国的太空资产不是“花瓶”,有实实在在的国防价值,在太空安全问题上,我们有话语权,也有捍卫自身利益的实力。   这和在黄岩岛部署补给舰是一个逻辑,都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外界,别想在我们的利益红线附近搞小动作,不管是海上还是太空,我们都有能力守住底线。   现在高分十四号02星已经开始工作了,它拍的那些高精度影像,一边能帮“一带一路”国家修铁路、建桥梁,一边能给我们的国防建设当“眼睛”。这种军民两用的技术实力,才真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