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国家,再从李光耀开始就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这么一个500平方公里微不足道的地方,养成了对其他大国以及世界形势,指指点点的毛病。 2024 年新加坡海事周论坛,李显龙手持中美贸易数据发言。 身后大屏幕闪过马六甲海峡油轮通行量:每天超 150 艘,占全球 1/4。 这处 “生存命脉” 的数字,暴露了其外交姿态的深层逻辑。 台下东盟代表窃窃私语,都清楚新加坡的话里藏着自身利益。 很少有人知道,新加坡 90% 的原油依赖马六甲海峡进口。 2023 年数据显示,它的原油储备仅够维持 90 天,远低于国际安全线。 这也是李光耀当年非要在大国间 “找平衡” 的核心原因 —— 没资源就只能靠通道。 冷战时美苏在东南亚较劲,新加坡刚好卡在通道枢纽上,钻了空子。 1971 年美军从越南撤军,李光耀连夜派特使访华。 不是真要 “制衡美国”,而是怕苏联独霸东南亚断了油道。 他私下对幕僚说:“得让中国在区域有声音,我们才能安全。” 那年新加坡悄悄开放港口,允许中国货轮停靠补给,赚了第一笔 “通道费”。 上世纪 90 年代 “汪辜会谈” 选在新加坡,并非单纯想当 “信使”。 当时马六甲海峡被日本商船占据 60% 份额,新加坡急了。 它需要借两岸对话提升港口国际关注度,吸引更多华语圈货运。 会谈结束后半年,新加坡港的华语企业货运量就涨了 35%。 李显龙 2004 年接任时,面临的早已不是冷战的 “传话筒” 环境。 中国成为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仍是第一,两边都不能得罪。 他想出新招:搞 “数字经济外交”,2018 年率先与中国签跨境数据协议。 同时又对美国承诺 “保障硅谷企业数据安全”,两边都拿到数字合作订单。 2020 年美国对新加坡 55% 对美出口产品加征关税,它没硬刚。 反而悄悄在印尼巴淡岛建了 “离岸工厂”,把受关税影响的产能转移过去。 2021 年数据显示,通过离岸工厂,它对美出口额不仅没降还涨了 8%。 这种 “表面说情、私下解题” 的操作,比李光耀时代更隐蔽。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新加坡的外交矛盾彻底暴露。 它公开支持联合国对俄制裁,却偷偷允许俄籍货轮在港口补给。 因为俄能源占新加坡进口份额 12%,断了供应国内能源价格会暴涨。 媒体曝光后,李显龙只回应 “遵循国际法”,没提能源依赖的实情。 2023 年新加坡总统喊话中国 “放弃自给自足” 时,自家正面临新麻烦。 马六甲海峡周边国家开始建替代港口:马来西亚皇京港、印尼瓜拉丹戎港。 2024 年第一季度,新加坡港的货运量被皇京港抢走 15% 份额。 它急了,转头跟中国谈 “港口合作”,想借中国投资保住枢纽地位。 现在新加坡的外交策略,比以前更注重 “隐性绑定”。 2024 年它跟中国合作建 “东南亚数字物流中心”,把马六甲数据链路接入中国。 同时又对美国承诺 “共享区域物流数据”,两边都抓着数字命脉。 李显龙在内部会议上说:“新时代的通道不是港口,是数据。” 截至 2024 年 6 月,新加坡的数字经济占比已达 GDP 的 42%。 它靠数字合作从中国拿到云计算订单,从美国拿到芯片设计项目。 但隐患也在:一旦中美数字领域脱钩,它的 “两头沾” 模式就会失效。 所以它才频繁在国际场合 “指点江山”,想维持现有的合作平衡。 如今李显龙每次公开谈论中美关系,都会提 “全球化不能停”。 这话背后,是新加坡港口的起重机还在依赖中美货运,数字中心还在靠两边数据。 它的国防仍靠外购武器 ——2023 年从美国买了 12 架 F-35 战机,又从中国买了无人机。 这种 “小身板抓两头” 的生存方式,还在继续。 未来新加坡的挑战会更大:马六甲替代港口陆续投产,数字领域竞争加剧。 它可能会加大与东盟国家的绑定,借 “东盟中心” 身份继续刷存在感。 但本质没变 —— 还是那个靠 “通道价值” 活着的国家,只是把通道从海洋换成了数字。 这种外交策略,或许还能让它在大国缝隙里走几年,但隐患早已埋下。 参考资料:新加坡为何是东南亚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