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年“假有机”讼战终落幕,“职业打假人”王海被判赔9.78万

10月28日,西安“依旧彩虹”发布会上的一则结果公布,让持续三年的舆论漩涡迎来终局。

彩虹星球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彩虹星球”)创始人王来库面对400万线上观众宣布:公司与王海的名誉侵权案终审落定,法院维持一审对王海侵权责任的全部判定——王海需删除侵权内容、连续三日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共计9.78万元。

这场始于2022年10月的纠纷,曾因“有机食品打假”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彼时,“职业打假人”王海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直指彩虹星球多款有机产品存在“假有机”问题,相关言论获得超高曝光。不仅导致彩虹星球名誉受损、业绩下滑,更让本就脆弱的有机食品行业信任链再度承压。

彩虹星球方面称,此次终审判决结果不仅是对企业名誉的最终澄清,更是司法实践中对“职业打假边界”的典型回应。而借此机会,王来库也对外公布,彩虹星球创立前10年,自己每月仅领取1元工资,将资金持续投入产品检测。

终审落槌,王海被判赔偿9.78万元

资料显示,彩虹星球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西安曲江新区。公司主要从事生鲜电商业务,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销售有机农产品及预包装食品,涵盖鸡蛋、吐司等品类。

而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打假人”,则主要指通过自学相关法律知识,借助法律途径主动打击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民事行为人。

王海的“打假”路径颇具代表性。其曾在1995年凭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步,当时在北京隆福大厦先后购买12副假冒索尼耳机,依据消法第49条要求双倍赔偿并最终获赔,成为“中国职业打假第一人”。

近年,王海转战短视频平台,先后针对辛巴、李佳琦、董宇辉等头部主播发起挑战。2024年质疑“与辉同行”直播间售卖的木兰围场土豆为“土豆刺客”,称售价4.58元/斤却误导消费者以为是有机土豆,但最终被监管部门证实为“无化肥无农药且未宣称有机”。

其针对彩虹星球的指控,则主要围绕“假有机”展开。2022年10月起,王海在抖音、微博、西瓜视频等平台密集发布短视频,并进行直播,指彩虹星球“十零鸡蛋”等核心单品“检出农残”“假有机”。

短时间内,彩虹星球成为热议焦点,公司营收受到影响。此后,彩虹星球起诉王海,称王海在不了解公司业务模式、未进行调查了解并沟通的情况下,为谋求个人非法利益,通过主观臆断、歪曲解读、蓄意炒作持续恶意诋毁、诽谤彩虹星球及创始人王来库,制造大量不实言论和负面舆情,侵害彩虹星球的商誉,干扰了彩虹星球的正常销售经营。

王海方面也对彩虹星球提出了反诉,称彩虹星球发布了多条抖音视频,均以各种语言攻击,侵害其名誉权利。

双方来回拉扯,但2024年12月,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就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王海败诉,后双方均提起上诉。不久前,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对王海的责任判定。

判定王海需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删除所有涉案平台上的侵权内容;在微博、抖音等原发布平台,以公开可见形式连续三日发布赔礼道歉声明;赔偿彩虹星球因名誉受损产生的经济损失、公证费、律师费等共计9.78万元。

同时,法院判决书指出,经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彩虹星球有机产品并无“假有机”产品。

这场持续了近三年的法律纠纷,不仅是一场企业名誉保卫战,更成为观察中国职业打假边界与企业维权路径的重要窗口。

创始人公布月薪,试图重建信任

彩虹星球与王海一案的终审落定,不仅标志着一场法律纠纷的结束,更折射出中国有机食品行业长期面临的信任困境。在“假有机”“虚假认证”等负面事件屡被曝光的背景下,重建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有意思的是,彩虹星球在胜诉后的发布会上,并未止步于法律层面的“自证清白”,而是进一步向社会公开其经营理念与运营数据,试图以“透明化”重构信任基础。

王来库称,彩虹星球创立11年来坚持“利润反哺社会”:前10年本人每月仅领取1元工资,将资金持续投入产品检测,累计检测投入超2000万元,37款产品因未达内部标准被主动下架。2024年,公司核心SKU十零鸡蛋实现第三次降价,以实际行动兑现对消费者“高质价比”承诺。

另据审计报告披露,彩虹星球将60%的净利润用于有机农业与社会回馈,已与160余家生态农场合作,自建4个种养殖基地。公司还联合消费者发起“老品种黄豆保护”“生态杂粮反向定制”等项目。

在农人帮扶方面,彩虹星球则已累计提供资金支持383万元;在社会帮扶与公益方面,累计捐赠物资价值67.66万元,援助范围涵盖武汉、河南、甘肃等地灾情救助,并持续关注留守儿童与重症家庭。

此外,彩虹星球通过开放产地溯源、推行农场“云监督”直播、定期公开资金流向等方式,将消费者从“被动购买者”转变为“主动共建者”。王来库认为,这种“可见即可信”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公众对有机产品“是否真有机”的质疑。

不过,信任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企业、消费者、监管机构与社会多方共建。目前国内有机认证机构虽多,但监管力度与认证透明度仍有提升空间。

只有当产品信息透明可查、认证体系严谨可信、企业行为受到公众监督,有机食品才能真正从“小众选择”走向“大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