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方刚复购大豆,美国又变脸,美贸易代表通告全球,继续调查中国 中美之间的这场贸

中方刚复购大豆,美国又变脸,美贸易代表通告全球,继续调查中国 中美之间的这场贸易拉锯,刚刚露出一点暖意,转头美国又冷了场。中国前脚刚敲定采购美国大豆的大单,后脚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就宣布续查中国。 中美谈判这次本来是双赢开局。中国答应在当前作物季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承诺接下来三年每年稳定采购2500万吨。 这份量级不小,光这一笔就能稳住美国中西部几个农业州的基本盘,对稳住特朗普的选票基础也有不小的帮助。 不仅仅是大豆,中国还同步暂停了对稀土出口的限制,同时承诺加强对芬太尼的监管。这几项动作,都是美国近年贸易谈判中非常在意的内容。 美国也做了回应,一些关税被下调,比如取消10%芬太尼关税,还暂停了原计划对等加征的24%关税。 这就像是一场各退一步的局,彼此都给了台阶下,市场一度非常看好后续走势。上证指数也因此一度突破了4000点,不少机构预测中美经贸关系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这份乐观,并没有持续太久。美国方面刚做出姿态,转头立马翻篇,又把301调查的问题搬了出来。 格里尔给出的理由是基于1974年贸易法继续对中国进行调查,主要是评估中国是否履行了2020年那份“第一阶段”协议的全部内容。 从程序上说,这是特朗普时期就留下的老路数,但放在这个节骨眼上延续,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表态”动作。 这项301调查其实在重启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毕竟彼时中美关系还处于低温期。但现在刚签协议、刚握过手,美国又把旧账翻出来,多少就显得不合时宜。 这份调查主要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问题,说白了就是老调重弹。一旦认定中国存在所谓“不公平竞争”,美国还可能借此为由,再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范围可能涉及高达500亿美元的出口额,对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不确定风暴。 特朗普刚刚回到白宫,急需向选民展示“强硬”的姿态。特别是面对国内通胀压力和制造业外流的质疑,和中国打打贸易牌,既能转移注意力,又能给选民交差。 这时候让步就显得“软弱”,所以即使谈判桌上点头答应,胳膊底下也抱着算盘。 而格里尔的风格更是鲜明,主张对中强硬是她的底色。即便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采访中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强调合作带来的双赢,但从白宫内阁的分工来看,谁在这个时候出面发声,其实就说明了谁的主张占了上风。 这不是第一次美国在中美对话后“变脸”。在谈判取得一定进展、市场普遍看好时,美国也曾突然宣布加征新一轮关税,导致双方谈判陷入停滞。 本轮大豆采购本来是中方释放善意的重要信号,特别是在全球农业供应链仍然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种采购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也为美国农业出口商提供了急需的订单。 中国是世界头号大豆买家,2022年进口量将近9000万吨,美国占了三成以上。 但美国却用一种“防备式”的思维来看待这份合作,把合作当成博弈中的筹码,而不是共同发展的平台。 从历史来看,美国的这种“先合作、再调查”的套路早已不是新鲜事。美墨加协定谈判时,美国也曾在谈成协议后继续施压墨西哥,要求其加强劳工保护,否则就威胁重新审查协议。这说明,美国的谈判策略本质上是“谈归谈、压照压”,合作和威胁并行。 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在国内政治中加分,但从长期看,只会削弱国际社会对美国信用的信任。 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愈发紧密的今天,任何一方的不确定行为都会带来连锁反应。 从中方的角度看,这次大豆采购不是简单的买卖行为,而是贸易关系稳定的一种尝试。 中国在大宗商品采购上一贯讲究合同精神,不轻易毁约。即便在过去几年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停止对美部分农产品的采购,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稳定预期的责任感。 但美国似乎更多从选票和舆论出发,做决策时不考虑长远,只看眼前政治收益。这种短视的操作,让每一次谈判都变得像赌局,信任度一点点在消耗。 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中美之间的合作空间很可能越来越窄。市场已经习惯了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但企业不能总在不确定性中生活。 每一次变脸,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成本,也会让实际合作越来越难推进。 本来这次大豆采购协议是一次“止损式”的转机,对中美双方都有好处。 但美方的再度调查说明它并不打算就此罢手,而是想要掌握更多“主动权”,哪怕这种主动是建立在不断制造风险的基础之上。 美国如果继续把贸易政策当作政治工具来用,最终失去的不只是中国市场,还有它自己的信誉。国际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动荡的贸易政策终究会反噬自身。 中美之间的博弈还会继续,关键在于能不能在互不信任的夹缝中找到新的平衡点。但如果美方始终拿着旧账说事,合作只会变成一场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