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爸那会儿喝三瓶啤酒,晚饭就饱了。 现在我喝六瓶下去,还得寻思着晚上吃点啥垫垫肚

我爸那会儿喝三瓶啤酒,晚饭就饱了。 现在我喝六瓶下去,还得寻思着晚上吃点啥垫垫肚子。 真不是我吹,那时候的啤酒,有个外号,叫“液体面包”。 巷子口,一个竹床,几个搪瓷缸子,冰镇的啤酒倒进去,那泡沫厚得能托起一枚硬币。喝一口,满嘴都是麦芽的香气混着啤酒花的微苦,醇厚,扎实。那感觉,就像啃了一口刚出炉的大面包。 现在呢? 你走进超市,一排排的啤酒,包装一个比一个“匠心”,价格一个比一个“亲民”,有的比矿泉水都便宜。 可你拧开喝一口…… 那不叫啤酒,那叫“啤水”。寡淡,没味儿,像兑了水的糖水,咽下去喉咙里空落落的,你都怀疑自己喝了个寂寞。 翻过来看配料表,能气笑。 大米、玉米、淀粉、糖浆……这是酿酒呢,还是在厨房熬稀饭呢? 圈里老炮儿都说,能在配料表里看见“大米”俩字的,都算厂家有良心了。 你说逗不逗? 这事儿怎么就搞成这样了? 说白了,就是一场“比谁更便宜”的自杀式竞争。当年啤酒大厂跑马圈地,为了把价格打下来,就在原料上动心思。麦芽贵?换成大米、玉米!发酵时间长?缩短!工艺复杂?简化! 反正消费者喝不出区别,就图个便宜。 结果,就把所有人的嘴都给喝“坏”了,把啤酒最该有的灵魂——麦芽的醇香,给喝没了。 但有意思的来了。 你看现在,满大街的精酿小馆子,一杯卖你好几十,年轻人排着队喝。 图啥? 就图那配料表上干干净净的“麦芽、啤酒花、水、酵母”。 就为找回那一口实实在在的麦香味儿。当你的舌头重新尝到那种醇厚,你才猛然惊醒,原来过去十几年,自己喝的都是“冒着泡的安慰剂”。 所以啊,这事儿哪是喝酒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轮回。 我们兜兜转转,最终追求的,还是那些最朴素、最真实的东西。 那个叫“液体面包”的时代,它不是消失了,它只是换了个更贵的活法,回来了。 因为人心里的那杆秤,终究是认“实在”这两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