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此之外,对于为什么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这样回应。 杨利伟是中国航天史第一位上天的宇航员。1998年,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他被挑中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定了他当正选,备份是聂海胜和翟志刚。 杨利伟自己说过,那几年他把所有资料都背得滚瓜烂熟,电路图、设备操作,一点不含糊。老婆张玉梅也支持他,虽然知道这危险大,但她觉得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发射那天,酒泉基地零下几度,他穿上那10公斤重的航天服,坐进飞船。长征二号F火箭点火,飞船冲上天。整个过程21小时,绕地球14圈,高度343公里。 他在轨上做了些实验,展示了国旗,向全世界证明中国航天站起来了。返回着陆在内蒙古草原,落地后他爬出舱,成了全国英雄,国家给他授了“航天英雄”称号。 可背后的惊险事不少。先是发射时的共振,火箭飞到30到40公里高度时,飞船和火箭间产生了低频共振,大概8赫兹左右。这频率跟人体内脏固有频率差不多,导致五脏六腑跟胸腔壁撞击。 杨利伟后来回忆,那26秒像过了好几天,心率从70跳到160,身上像压了座山,还在搅拌机里转。疼痛到极点,他觉得内脏要碎了,差点就扛不住。 那时候他清醒着,想着可能要牺牲了。地面指挥厅的人通过画面看他眨眼,才知道他还活着。事后专家分析,这共振是火箭振动引起的,低频低于10赫兹,叠加6G负荷,太要命。 幸好他体质好,坚持下来了。后来神舟六号改进工艺,聂海胜飞了三次,说后续飞船舒服多了,没有这种问题了。 再有太空里的敲门声,飞船进轨道后,太空安静得可怕,杨利伟时不时听到咚咚的敲击声,像木锤敲铁桶,不规律,白天黑夜都有。 他当时警觉,检查设备,没发现异常。也没向地面报告,因为飞船运行正常。他猜可能是太空垃圾撞的,或者结构变形。 返回后,他跟技术人员描述,模拟声音听了一年多,都没完全确认。后来神舟六号和七号的航天员也听到,杨利伟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现象。 科学家分析,可能太阳能帆板展开时热胀冷缩引起的,或者爆炸螺栓松动。杨利伟自己说,当时挺紧张,但得保持冷静,任务第一。神舟系列后续优化了结构,声音问题减轻了。 返回时有舷窗裂纹。飞船再入大气层,速度快,摩擦空气产生高温,1600到1800度。防护层烧掉,右舷窗先出现裂纹,像强化玻璃碎了的网状纹,渐渐增多。 杨利伟看到后,出了一身汗,接着左舷窗也裂了,他才稍放心点,知道不是单侧故障。事后查明,这是外层防烧涂层裂开,不是玻璃本体。涂层烧裂带走热量,保护里面。 两侧材料不同,所以不同时裂。以前实验没注意,因为烧黑了看不清。 着陆时,伞开得猛,冲击大,杨利伟的耳机砸到嘴,流血了。但他爬出舱,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些经历加起来,杨利伟那次飞行活着回来已是万幸,他自己说过,太空每一次呼吸都是挑战。 后来他没有再飞,他本人在访谈里回应,能活着落地就谢天谢地了。那次飞行太危险,身体也受了影响,虽然没大伤,但年纪大了。 他转岗当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后来升副总设计师,负责训练新一代航天员,规划神舟后续任务。整个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无人到五号载人,花了几年时间。杨利伟是关键一环。 中国现在有天宫空间站,航天员轮换驻守,杨利伟的贡献在基础。他积极科普,进学校讲课,鼓励年轻人学科学。很多人因为他故事,报考航天专业。 杨利伟本人回应为什么不飞,说活着回来已是幸运,让更多人飞是更好的选择。航天不是个人秀,而是国家工程。杨利伟现在还在航天系统,贡献力量。他的故事,不止是历史,是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