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马来西亚:东方崛起的芯片巨国,13%震惊中美俄!谁能想到,一个靠收马六甲海峡过路

马来西亚:东方崛起的芯片巨国,13%震惊中美俄!谁能想到,一个靠收马六甲海峡过路费的国家,现在成了半导体界的新晋顶流?   谁还记得那个靠“收水道费”维持存在感的小国?如今,这个曾经靠马六甲海峡赚钱的马来西亚,正悄悄在全球芯片地图上划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马来西亚的芯片梦并非一夜成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它就开始悄悄布局,1970年,槟城失去了自由港身份,政府立马转身设立保税区,拉开了制造业转型的序幕。   两年后,英特尔来了,在槟城设立了美国以外的第一家工厂,这一落子,直接奠定了马来西亚几十年后的芯片地基。   到了今天,槟城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硅谷”,各路芯片巨头纷纷扎堆,2023年,马来西亚吸引到的外资高达130亿美元,超过过去七年的总和。   在这个仅有3400万人口的国家,芯片产业成了国家战略级工程,政府不藏着掖着,直接公布了工业大蓝图,还砸下250亿林吉特的真金白银,同时对外喊话要吸引5000亿林吉特的企业投资。   这不是喊口号,是真干实事,马来西亚知道,想在半导体圈混出名堂,封装测试只是入门票,想往上爬,还得吃下设计、制造、先进封装等“高含金量”的环节。   中美芯片战打得火热,但火中却烧出了一块“风水宝地”,马来西亚,这个在地理上卡位关键,在政治上中立得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国家,正好成为全球芯片厂们规避风险的“备胎首选”。   2023年起,美国芯片巨头纷纷加码投资,英特尔追加70亿美元扩建槟城厂区,德州仪器砸下27亿美元,德国的英飞凌也不甘落后,投了54.5亿美元。   别小看这些数字,它们背后意味着产业链在重构,而马来西亚,正好站在重构的十字路口。   不仅如此,马来西亚还主动“升级装备”,雪兰莪州迎来了全国第一个芯片设计中心,目前已有6家设计企业和400多名工程师进驻。   这不再是简单的“代工思维”,而是要参与到芯片的“智造”之中。   可以这么说,在中美之间打太极,马来西亚打得挺顺手,它不站队,但又都接盘;它不吵架,但却赚得盆满钵满,在大国博弈中,它成了那个不出声,但悄悄收割红利的“局中人”。   当然,风光背后也不是没有烦恼,芯片这玩意儿,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   马来西亚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技术人才不够用,根据当地机构测算,整个半导体产业缺口高达6万人。   这还不算什么,更麻烦的是,新加坡在旁边像个“人才黑洞”,一开口就给高薪,直接把马来西亚的技术骨干吸走大半。   面对这种局面,马来西亚政府也不是坐以待毙,他们推出了“三个R”战略:先拉人才、再留人才、还得把国外的马来西亚工程师请回来。   同时,还专门设立了“先进半导体学院”,计划五年内培养2万人才,还在积极与中国等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对接资源,拓展“输血通道”。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芯片行业说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战争,谁能把人留下,谁就能掌握主动权,现在马来西亚的挑战不是缺机会,而是缺“跑步的人”。   放眼全球,芯片产业正在迎来一个新周期,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这些听起来很未来的东西,其实都是眼下就能变现的机会,尤其是汽车芯片,正在成为新战场。   马来西亚恰好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卡位成功,肯尼亚研究机构预测,这波芯片上行周期至少能持续到2026年中后期,对马来西亚来说,这三年不容有失。   而且,它也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马来西亚正在积极加强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在产业链、人才培养、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度互动。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子市场和完整的上下游体系,而马来西亚则有稳定的制度和灵活的中立身份,两者互补性极强。   可以说,在全球芯片产业的竞速赛中,马来西亚不是那个最亮眼的选手,但却是那个最会跑弯道、最懂得借力的人,它不求一步登天,却在每一步中都稳扎稳打。   马来西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策略选择的积累,它用几十年时间,从一个靠“水道收费”的国家,转型成全球芯片产业链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没有在中美俄的夹缝中沉默,而是在缝隙中开花。   但未来的成败,仍取决于它能不能突破人才瓶颈,能不能在全球芯片对抗升级中维持中立,继续成为那个被所有人“放心托付”的地方。   芯片产业的赛道从不等人,马来西亚已经上车,接下来的路,是上坡,还是下滑,全看它如何驾驭这台“芯片引擎”。 信息来源:马来西亚的另一面 芯片业其实很强?——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