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画面、画内、画外——十四聊国画构图之感
前天三语聊国画构图之要素,今天三语继续聊此话题。然而,国画,这一承载着东方哲学与艺术的瑰宝,在构图上尤为讲究。其中,呼应这一要素,更是决定了一幅画的精神内涵和视觉效果。那么,何为呼应?又如何运用得恰到好处呢?
且,呼应,我认为本质上是一种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对话。故,在国画中,这种联系并不仅仅局限于画面的内部,而是延伸到了画内与画外的广阔天地。想象一下,如果一幅画中,所有的元素都孤零零地存在,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那么这幅画必然显得四分五裂,无法凝聚成一个整体。
因此,我觉得国画构图中的呼应,既可以是画面的前后呼应,也可以是左右的相互照应,甚至上下之间的贯通。这种联系,就像是一首优美的诗篇,起承转合,层层递进,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空间。
然,在画内与画外的联系上,国画艺术家们常常通过一些巧妙的处理手法,将画外的景象引入画中,使画面更具深度和广度。比如,画一株老干,如果孤零零地画出纸外,便会显得孤单而无助。但如果在老干之外,穿插一二枝细干,即使不是同种花木,也能使画面显得生动而有生命力。这种手法,不仅扩大了画面的范围,还使观众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同样,画一群飞鸟时,如果五只画在纸内,一只后半身和半个翅膀画在纸外,那么观众自然会联想到还有更多的飞鸟在画面之外,成群结队,飞翔在天际。这种处理手法,既体现了画内与画外的相互联系,又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国画构图中的呼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处理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哲学。它要求艺术家在构图时,必须充分考虑画面内部和画面外部的相互关系,使画面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国画作品,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范云峰甲辰正月二十四东莞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