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笔外、墨外、意外——十六聊国画构图之感
近期三语一直在聊国画构图之要素,然,在国画的构图中,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画家的心血和智慧。今天,三语来聊聊国画构图中的两个重要要素:“收头”与“铺脚”,以及它们在画面中的运用和发展。
所谓“头”,是说物体的顶部,即画面中的视觉焦点,引领着观众的视线。而“脚”,则是物体的根部,它承载着画面的稳定和厚重感。故,在国画中,“收头”和“铺脚”的处理,不仅关乎画面的美观,更是画家们表达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至此,吴昌硕先生提出了“收头收脚”理论。他从印章的布局中汲取灵感,将其运用到国画构图中,形成了虚实相生的独特美感。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加集中、精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随着国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收头收脚”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为了适应长幅、大幅画面的需要,潘天寿先生又提出了“铺脚”的构图理念。
然而,“铺脚”的构图方式,将物体的根部延伸到纸外,从而扩大了画面的视野和意境。因此,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加宽广、深远,还引发了观众的无尽遐想。故,潘天寿先生认为,“铺脚”的目的是为了“画外有画,无穷无尽”。他追求的是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境外之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阔大雄伟、高大新奇”的个人风格。
由此可见,在国画构图中,“收头”与“铺脚”的处理,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追求。它们不仅仅是画面构成的要素,更是画家们表达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从吴昌硕的“收头收脚”到潘天寿的“铺脚”,国画构图艺术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发展,不仅丰富了国画的艺术语言,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审美体验。
范云峰甲辰正月二十八东莞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