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手术的软组织平衡

俺是李昕宇 2024-08-24 13:25:45
医生也不是神仙,而治疗疾病和手术方法都是他们想出来的,所以,有时候也会犯错。 150年前,医生也用矫正器,效果不好,还加重畸形。 后来有聪明的医生想到了手术,通过手术去把拇趾拉直,也就是做一个内部的矫正器,用韧带去拉。聪明吧?手术很繁琐,单足一小时算快的。然而,失败了。为啥?都复发了,没复发的僵硬疼痛。 然后断骨手术,咦🤔效果不错,然而还有些不直,怎么办,这时候想起了前辈的软组织牵拉,所以,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出来了,软组织平衡手术,或者叫McBride术。我的老师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Chevron+McBride术。我们称为拇外翻1.0时代吧,毕竟这个时候的手术效果已经出现优秀病例了。 然后就是2.0时代,用Akin截骨来辅助McBride调整力线,这个时候是要求切断拇收肌的,而且也要切籽骨悬韧带和关节囊。1.2趾间有血管神经,所以要切个小口进去,所以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1.2趾间有切口。 然后就是2.1,2.2时代了,那个切口越来越小,熟悉结构的医生可以打个小孔进去切,肌腱被断开时“咔咔”的手感我至今难忘,助手也能听到。贴着骨头就不怕伤神经了,有手巧的医生从趾蹼开口,更隐蔽了。但是,一个小点的疤痕都是能找到的。这时候要求彻底松解,松到内翻5度。 后面进入3.0,最大的特点是不再切拇收肌了。而经关节入路松解关节囊成为少数顶级医生的绝招,1.2趾间的疤点也消失了,这一步一度成为拇外翻手术是否顶级大师操刀的标志。对,就看1.2趾间有没有疤点。 随后就是3.1,3.2,慢慢地关节囊只切一半,只切1/3了。籽骨悬韧带也不是都要切了,这个时候所见所得的技术慢慢被推出江湖。手术后不再夹卷,1.2趾间的纱布、绷带越来越少,直到完全消失。1.2趾间没有任何束缚,手术后也不用任何包扎。这点慢慢成为顶级大师操刀的标志了。 4.0当然会到来,那就是无招胜有招,都不切了。截骨拼接固定,对于异常的不平衡做简单的松解,尽量少的切断。尽力恢复正常的骨结构和韧带结构。这个时候由于不切断关节囊和悬韧带结构,就不用担心内翻,所以可以大胆放心地推挤断骨,让前足变得更窄,后期负重踩地脚掌也不用担心变宽了。 有趣吧,技术在不断进步,手术也越来越可靠,当然,有的医生还在2.0时代探索,为啥?一方面做的不多,重视不够,另外,教科书上就是2.0,老教授言传身教也是2.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