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晋
“伊对大量要,男女都要(指‘账号’)”“49b***(注:邀请码),流量超级好”“收伊对,不用实名,注册满三天就行”……在小红书平台上,检索关键词“伊对”,不少推文基本都会出现这些评论。
伊对,是米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米连科技”)旗下的一款在线情感社交App,主要针对年轻人婚恋市场,也被人称为“红娘平台”。
2025年国庆假期前夕,米连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主板递交了招股书,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翻看招股书可以发现,为什么小红书上会有大量收购伊对App账号和推介新用户邀请码的情况。
看似情感交友、婚恋牵线,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钱”——聊天收费、语音按分钟计费、视频聊天需要充值购买虚拟礼物;同时,为了让用户保持日常活跃,平台按活跃度进行流量推送,以及给予聊天奖励金。
环环相扣之下,伊对平台背后衍生出了一群专门收购账号、推介注册邀请码的薅羊毛群体,其中宝妈群体居多。
在“诱导消费”之下,一群不断充值的“榜一大哥”,让以“中间人”自居的伊对母公司米连科技,赚得盆满钵满。
最赚钱的相亲App
燕山大学两位校友任喆、朱晓朴,在2011年做了一款“旅行版豆瓣”软件,但市场反响一般,上线运营一年便关停了。2015年,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线上恋爱社交领域,并在北京成立了米连科技。
两年后,米连科技推出了首款移动应用产品“伊对”。招股书显示,伊对是透过真实的音视频社交互动,帮助用户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并获得爱与归属感。
天眼查显示,米连科技成立于2015年9月,注册资本568.2万元,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共获得三轮融资,投资人包括蓝驰创投、XVC、小米集团、人民网、顺为资本等。
2025年6月末,伊对平均活跃用户达480万名,七日留存率为72.1%。
但其实,伊对成立初期,发展同样不顺利,主要是因为:探探、陌陌等自主社交方式和文字交友模式,市场反馈亦是平平。
在一次调研中,任喆发现,国内单身人口超过2亿,传统婚介市场客单价破万元。于是,他放弃了探探、陌陌的自主社交模式,将伊对转向线上婚恋市场的“中间人”定位,通过降低收费门槛,撬动陌生社交。
从撬动用户到用户付费,任喆、朱晓朴对伊对又做了两次改变:上线语音直播、视频直播,然后再降低付费门槛,活跃用户因此快速上涨,2018年超过了100万人。
2022年,米连科技推出了语音社交应用产品“贴贴”,专注于中国大陆18到30岁之间为寻求共同兴趣的用户。2025年6月末,贴贴平均月活跃用户达170万名,七日留存率为43%。
如今,伊对成为了国内最赚钱的相亲APP。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5年6月末,按收入计,伊对在中国在线情感社交行业排名第一。
招股书显示,米连科技的收入,从2022年的10.5亿元飙升到2024年的23.7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9.2亿元;毛利则从2022年的4.7亿元上涨至2024年的10.8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9.5亿元。
在社交软件上市公司中,Soul的毛利率超过80%;陌陌、探探的母公司挚文集团,整体毛利率约38%。近几年,米连科技的毛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44.6%上升至2024年的45.6%,2025年上半年为49.5%。
影响米连科技盈利表现的关键,在于广告及推广开支,占到销售及营销开支基本超过97%。其中,大部分支出都用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投放广告以吸引流量,而员工成本不足4%。
与Soul和挚文集团相比,米连科技的整体毛利率尽管并不突出,但赚钱能力超过了前两者——2025年中期净利润为3.46亿元,且在2024年未经调整净利润已经实现扭亏为盈。
截图来源于招股书
Soul的毛利虽高,但一直面临巨额亏损难题;挚文集团盈利表现常年不稳定,2025年中期录得营收51.4亿元,净利润为2.19亿元。
相比之下,米连科技成为最赚钱的相亲社交App,背后或是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一条产业链
线上社交软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以销售及营销推广驱动。
拿挚文集团旗下的陌陌、探探来说,2025年第二季度,陌陌的付费用户为70万,探探为350万,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0万和370万。同时,探探的月活跃用户为1020万,同比流失270万。
付费用户流失,与挚文集团压缩成本密不可分——减少探探的营销和推广费用,以及陌陌的主播收入分成。
米连科技则是不断加大营销费用投入,去达成用户之间的交流,实现高活跃度和高转化率。
招股书显示,2025年6月,米连科技平均月活跃用户达990万,平均日活跃用户达210万,平均月付费用户120万,付费用户转化率为12.3%,行业平均水平值约8.0%。
其中,核心产品伊对的平均月付费用户达80万,付费用户转化率为16.5%;贴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170万,平均月付费用户达20万,付费用户转化率为10.4%。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伊对的付费用户转化率,在中国在线情感社交行业中排名第一。
米连科技的销售和营销推广费用,从2022年的3.6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6.55亿元,2025年上半年就达到4.61亿元。
持续大量的销售和营销推广费用投入,让一些用户从中发现了“商机”,进而薅羊毛。
截图来源于小红书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篇提及的情况——不少人在小红书上收购伊对账号,或者有网友发布有关伊对账号寻求“代聊”的推文。同时,话题也包括“伊对聊天话术”“伊对怎么赚钱”“伊对赚钱是真的吗”等。
从公开信息来看,在伊对上聊天,可以获得奖励金,并且通过内部邀请码方式获得更高的流量推送和收益。
截图来源于小红书
伊对完成用户高活跃度的另一个关键是:首创“主持人用户引导的三方互动模式”。2025年6月,伊对已有累计超过18万名主持人用户。而用户想要参与到直播互动中,就需要在平台充值代币,用代币购买虚拟产品。
主持人用户引导的互动模式,让伊对有着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活跃度。
2025年6月末,伊对的月活跃用户月均使用时长达8.0小时,七日留存率达72.1%;同时,伊对录得的月活跃用户月均启动次数为119.6次。
其中,伊对不仅通过用户充值代币赚钱,也在主持人用户收取的虚拟礼物中进行收入分成,实现两头赚钱。而伊对会员订阅套餐定价分别为每月约30元、每季度50元及每年100元。
截图来源于米连科技招股书
这种模式,看似主持人用户引导其他用户进行相亲社交,但本质上依然是“直播打赏”行为。
据《海峡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一名男性用户在伊对App上认识了一名“白富美”,向对方打赏超过价值4万多元的礼物。期间,该男性用户多次提出加微信、线下见面,但遭到拒绝,最终被对方拉黑。另有多名男性用户被伊对App“免费”宣传吸引,却发现向女嘉宾视频聊天、添加好友等均需充值送礼。
截至源媒汇发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伊对App累计有1059条投诉,其中不少用户投诉伊对“相亲骗局”“虚假宣传”“诱导老年人消费”等,而不少投诉对象均为男性用户。
截图来源于黑猫投诉平台
米连科技凭借伊对赚得盆满钵满背后,恰恰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关于伊对账号倒卖、营销推广费用方向、活跃用户奖励机制及年轻群体占比、用户投诉“伊对相亲骗局、虚假宣传、诱导老年人消费”等情况,源媒汇致函米连科技方面,截至发稿时未获得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