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础工业已经靠体量强到让外国绝望的地步。 比如说,金属铝!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铝生产国,产量每年稳定在4500万吨左右,占到全球60%。 也就是说,全球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金属铝产量加起来,才刚达到中国的三分之二,这样的产能规模,让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企及。 支撑起如此庞大产量的,是中国在铝产业链上游构建的强悍加工能力。虽然中国本土铝土矿储量不算全球顶尖,但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布局与高效加工技术,成功化解了原料供应的难题。 我国每年会从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大量铝土矿,这些原料运抵国内后,经氧化铝企业精细化加工,便能转化为电解铝生产的核心原料——氧化铝。 中国的氧化铝产能同样位居全球首位,年产量占全球比重超55%,这种原料端的稳定保障,让产能释放从未因上游供给不足而受限。 电解铝生产素来有“能源消耗大户”的称号,每吨电解铝生产需消耗大量电力,能源供给是否稳定,直接决定了电解铝的产能天花板。 而中国在这一环节的优势同样突出,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火电、水电、新能源等多元电力形式协同发力,能为电解铝企业提供稳定且充足的电力支持。 国内大型电解铝企业大多选址在电力资源富集区域,比如云南的水电基地、内蒙古的火电基地,这些地区的电力成本相对较低,既降低了生产能耗,又保障了企业全年满负荷生产。 反观不少海外电解铝企业,常因电力短缺或电价暴涨被迫减产,根本无法在产能稳定性上与中国企业抗衡。 包头铝业的新能源项目,更是中国工业综合实力的生动体现。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解铝企业,包铝打造了国内领先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结构,将300公里外达茂旗草原的120万千瓦风光绿电,通过蒙西电网输送至生产基地。 为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包铝创新性引入“构网型储能”技术,还搭建了自主调控的一体化平台,实现新能源场站与电解车间的统一调度。 该项目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使包铝绿电使用占比提升至40%,这种新能源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模式,至今仍是海外企业难以复制的标杆。 金属铝的压倒性优势,只是中国基础工业体量优势的一个缩影,在更具代表性的钢铁领域,中国的规模同样令人惊叹。 世界钢铁协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粗钢总产量为18.85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占比达53.3%,相当于全球每两吨粗钢中,就有超过一吨来自中国。 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竞争力,2024年全球粗钢产量前50名企业中,中国占据29席,其中中国宝武以1.30亿吨的产量遥遥领先,比排名第二的安赛乐米塔尔高出数千万吨。 中国钢铁工业的优势,不止体现在产量上,更在于全品种覆盖能力。从建筑用的螺纹钢、线材,到汽车制造所需的高强度钢板,再到航空航天领域的特种钢材,中国企业都能实现自主生产,且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过去不少高端钢材依赖从日本、德国进口,如今中国不仅实现了大部分品类的自主供应,更实现了反向出口。 2024年中国钢材出口量达1.107亿吨,占全球钢材贸易总量的23.4%,这一出口规模远超除印度外其他国家的年产量,东南亚、非洲的大量基建项目,都离不开中国钢材的支撑。 除了钢铁,基建领域的“刚需品”水泥,中国的产能规模同样让全球同行难以望其项背。 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水泥产量稳定在20亿吨左右,占全球总产量的50%。这一规模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基建需求与先进生产技术的双重支撑,海螺、华润等龙头企业不仅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更将能耗和环保指标做到了全球领先。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水泥已成为基建项目的标配,海外企业要么产能不足,要么成本过高,根本无法承接大型项目的供应需求。 在化工基础原料领域,中国的体量优势同样亮眼。乙烯作为化工行业的“龙头产品”,其产量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化工产业实力。中国乙烯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产能突破45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25%以上。 依托庞大的乙烯产能,中国在聚乙烯、聚丙烯等下游产品生产上同样占据优势,每年聚烯烃产量占全球比重约30%,从食品包装到汽车零部件,全球多个行业的供应链都离不开中国化工产品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