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浙江社保科创基金快速备案,500亿基金航母正式启航

全国社保基金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创新浙江”注入耐心资本11月19日,由浙江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农业银行共

全国社保基金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创新浙江”注入耐心资本

11月19日,由浙江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浙江省社保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顺利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标志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首支科创试点股权投资基金正式落地浙江。

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诞生的速度——从基金工商注册,到全体合伙人出资到位,再到完成中基协备案,全流程仅用约2周时间;从宣布设立到完成备案,也不到25天,外界形容为一艘“500亿航母”的“冲刺下水”。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一场需要十年、二十年去耕耘的漫长工程,那么,浙江正在以自己一贯的“做长线”的方式,迎接这笔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落地浙江

在全国股权投资市场逐步走出调整、重新寻找确定性的当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做出一个清晰的方向选择——从更多地配置成熟资产,转向更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长期资本的方式支持新质生产力。

过去多年,全国社保基金更多被视作养老金体系中的“压舱石”:稳健、安全、收益可预期,是它的关键标签。如今,随着“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这笔“压舱石”开始承担新的使命。

一方面,需要通过更高效的资本配置,穿透不断拉长的创新周期,为硬科技、前沿技术等提供真正“跟得上周期”的资金;

另一方面,也要在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基金自身的长期保值增值。

于是,“社保基金+金融机构+地方资金”的组合开始成为新的投资模式探索方向:既不放弃安全性要求,又在可控风险下把时间拉长,把视野放远。浙江和江苏前后脚诞生的两支500亿社保科创母基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样本”。

社保资金选择的第一站,是已经在政府投资基金领域长跑16年的浙江。

早在2009年,当许多地区还在摸索政府引导基金机制时,浙江就设立了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开始用“小财政、撬大资本”的方式为早期创新企业“引水”。此后,从瞄准极早期项目的“天使梦想基金”,到面向创新策源的“创新引领基金”,再到2023年启动、目标总规模超过720亿元的“4+1”产业集群基金和省科创母基金,浙江省级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一路在扶持科创的过程中,助力培育形成鲜明的创新产业特色集群。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共有政府投资基金147支,总规模超3200亿元,并撬动社会资本设立了1259支子基金,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其中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项目逾1600个、上市企业逾百家,已经形成覆盖早期、成长期与并购重组的成熟资本网络。

对于像全国社保基金这样的“国家队”而言,与一个已经拥有成熟基金生态、清晰制度路径的省份合作,要远比从头搭一个新体系更稳、更高效——这,是社保资金选择浙江的重要考量。

如果把视角拉得更长,会发现这并非偶然,与浙江人务实、敢为人先的文化底蕴相契合。

千百年来,浙江几乎一直站在中国商业文明和创新力量的前沿。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作为都城,钱塘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打造出“湖山与市井并存”的独特城市气质。

明清以来,宁波帮、绍兴师爷、温州商人等一批浙商群体,背着账本、挑着货担,在大江大河和海上丝路之间奔走,把“敢为人先”的精神刻进了地域气质。

改革开放之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台州民营制造、温州金融改革……一波波“草根创新”,把浙江推到了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的前列。

进入数字时代,浙江又率先提出并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接近六成,“云端生意”成了这片土地新的共同语言。

从运河边的粮船、丝绸和账本,到今天云端高速流动的数据、算法和资本,浙江一以贯之的,是“敢先一步”、也“愿意做长”的底色。

如今,当一笔带着鲜明的“耐心资本”标签的社保资金,开始寻找新的落脚点时,历史与现实在浙江完成了一次自然的叠加——既有制度基础,又有人文传统,既有资本工具,又有真实产业,这让“耐心资本”找到了可以安心扎根的地方。

500亿母基金是如何被“组装”出来的

如果说“落地浙江”回答的是“为什么是这里”,那么“2周完成备案”的浙江社保科创基金则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浙江是如何把这个“国家队+地方+大行”的多元结构,在极短时间内搭建起来,并迅速推入实质运作的。

这背后,一方面是省财政厅的强力指导,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局、浙江证监局等多部门的快速协同,另一方面,则是基金出资方的共同努力,以及作为牵头方的浙江省创新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浙创集团”)对多方资源的组织能力——既懂政策流程,又懂基金运作,更熟悉LP们的决策节奏。

从出资方构成看,这是一张覆盖中央、地方和金融机构的多层次“网络”: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带来的是国家级长期资金和“安全性”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及旗下农银投资、农银资本,既有资金实力,又有辐射全国的多元金融资源;浙创集团及旗下浙创产业公司,是省级金融投资平台和政府投资基金枢纽;浙江省属国资出资人,形成了国资与财政的紧密协同、合力支持科创;杭州资本、宁波金投等地市平台,则链接各自产业基础和区域项目源。

这种结构设计,既保证了社保资金在基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调动了省级、地市与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浙江社保科创基金本身,是一支规模500亿的母基金,以母基金为“总枢纽”,围绕国家战略、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设定总策略。采用“1+6”运作管理机制,下设6支专项基金分策略开展投资,面向重大科创、未来产业、战新产业、并购整合等领域,构建一个覆盖不同阶段、不同策略的基金矩阵。

在浙江社保科创基金第一次工作推进会上,浙创集团明确提出,尽快完成6支分策略专项基金的设立,并实现首批项目成功交割,打好“开门红”。

这意味着:在顶层设计上,浙江这支母基金一开始就带着明显的“体系化”意图——不是单点出击,而是要与全省“4+1”专项基金、各类创投基金、产投基金一起,形成一个策略互补的“基金群+产业群”的立体网络。

如果说浙江社保科创基金是一艘500亿的航母,那么浙创集团则是舰桥上的主力军。

公开资料显示,除浙江社保科创基金外,浙创集团目前还管理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省科创母基金、各类专项基金等,累计管理规模近1700亿元,既有直达项目的直投能力,又有丰富的母基金运作经验。公司业务版图中除基金投资外,还有金融股权管理、数字科技、生态赋能等与之协同,已经形成“产投+创投+金融+数字+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能力。

在浙江社保科创基金中,它至少承担三重角色:

(1)基金管理人——制定基金整体投资策略,统筹协调、推动各专项基金管理人高质量投资,整合资源、充分发挥LP等各相关主体优势;

(2)基金群枢纽——把浙江社保科创基金与省级既有的“4+1”专项基金、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等基金打通,形成投资合力;

(3)生态服务者——结合既往在先进制造、三大科创高地等领域已投1600余家企业、合作200多家市场化投资机构的经验,为被投企业提供投融资、产业链对接、科学家创业等综合服务。

这背后折射的,也是一种浙江式的政策环境——用“一个枢纽平台+多支市场化基金”的方式,把财政和国资资源、金融工具和产业政策尽量织成一张网,而不是碎片化地各管一块。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一百多年前,宁波帮在外埠经商时,最常用的工具是“合股”:几家亲友商号共同出资,按股分红,分散风险。

今天的浙江社保科创基金,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这种“合股精神”的现代版本:

全国社保基金、浙江省、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地方国资,以LP形式共同出资;由专业机构管理,按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运作,在兑现LP投资回报的同时大力支持了科创产业发展,形成“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从古代商帮的“合股行商”,到今天多方出资、规则透明的母基金协同,浙江在“如何把分散的资金组织起来做长线生意”这件事上,一直有自己的路径。

在“创新浙江”中落地、示范

一支母基金的意义,取决于它最终能把钱“送到哪里去”。对浙江社保科创基金而言,答案并不只在几个热门赛道的名单上,更在于它能否与浙江正在推进的一整套创新和产业政策同频,为这片土地提供一个真正有耐心的资本抓手。

从发布口径来看,浙江社保科创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这些都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

但在浙江的语境中,这份“赛道清单”其实也是一份“能力清单”:

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领域,浙江通过多年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已经形成了以杭州为核心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经济集群;

在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方面,“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正在打造若干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方向层层突破;

在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则明确把“生命健康、新材料”列为三大科创高地之一,围绕15个战略领域系统布局。

换句话说,浙江社保科创基金并不是“先有钱再找赛道”,而是顺着浙江现有的比较优势和政策布局,把钱配置到已经初具雏形、但还需要长线资本“托一把”的能力节点上。

从政策环境看,这支母基金不会单打独斗,而是嵌在浙江正在推进的几条主线工程中:

与“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对接: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和15大战略领域,重点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对接:围绕若干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并购基金、产业基金等工具,助力产业链上下游重组整合、智能化改造。

与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及其升级版对接:重点支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据要素市场化,让数字经济真正成为“基金可以算得清账”的硬资产。

在这样的设计下,浙江社保科创基金更像是一个把多条政策主线“串起”的资金枢纽:看似只是一支500亿的母基金,实则通过子基金与各地产业基金联动,去放大“315+415X+一号工程”的综合效应。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密集出台,强调要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等多种工具,帮助民企降成本、稳预期、促转型,其中就提到要发挥“4+1”专项基金等产业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4+1”专项基金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70%。

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浙江社保科创基金有望扮演两个角色:

向上,成为连接国家级长期资金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桥梁;向下,通过专项基金和合作GP,把资金真正投向那些敢于做长期研发、愿意走技术路线、具有前沿探索精神的科创企业。

长远看,这不仅是社保资金的“资产配置工程”,也是浙江民营经济的一次“资本结构优化工程”。

浙江、江苏两地社保科创母基金相继落地,意味着“社保资金+金融机构+地方资金”的模式,正在从探索走向体系化。未来,这一模式很可能在成渝、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被复制和演化。

在这条路上,浙江提供的,或许不是唯一答案,但一定是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这里有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政府基金网络;有敢于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和数字化治理能力;有深厚的民营经济与创新文化作为土壤。

对浙江而言,浙江社保科创基金的设立,并不是“从零开始的一支新基金”,而是把过去几十年的制度积累、历史基因与当下的创新实践,汇成了一个新的起点

从运河之畔的商帮,到数字经济第一省;从合股行商的小账本,到500亿母基金的时间账本。

这一次写在基金合同上的,是浙江和这笔“国家耐心资本”共同签下的一份长期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