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一名美国华人吐槽中国手机支付“太傻”的话题,在网上引起过不少讨论。   他觉得掏手机、扫码、输密码的流程太繁琐,不如美国信用卡“碰一下”来得痛快。   单看支付那一秒的速度,扫码确实没占优势,但要是结合我们实际的生活场景细细琢磨,就会发现扫码支付能普及到今天的程度,靠的从来不是“技术噱头”,而是实打实贴合民生的便利、无死角的覆盖和省钱省心的经济账。   扫码支付的“繁琐”其实是可选项,现在支付宝、微信支付早就有了免密支付功能,平时买杯奶茶、买包纸巾这种小额消费,提前设置好就能直接付款,根本不用输密码。   而且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还专门规范过这项功能,必须得用户自己主动开通,不能默认勾选,想关闭也很方便,交易提醒也会及时发到手机上,既省了步骤又没丢安全。   更贴心的是,数字人民币还在测试“双离线支付”,就算到了没信号地方,两部手机碰一下也能完成交易,把极端情况的痛点都想到了。   反观美国流行的“碰一下”支付,看着方便,其实有不少隐形限制。   这种支付方式高度依赖稳定的网络和专用POS机,可美国国土广阔,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远不如城市,还有不少家庭连宽带都没有。   在这些地方,信用卡支付常常掉链子,很多小商户因为不想承担POS机的购置费用和交易手续费,宁愿收现金,所谓的“便捷”根本覆盖不到这些场景。   而且美国的数字钱包,比如ApplePay、GooglePay,底层逻辑还是依赖传统信用卡体系,并没有真正解决小商户和偏远地区的支付难题。   扫码支付能在中国快速普及,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几乎没有门槛。   十来年前,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特别低,2016年人均才0.3张,POS机在县域和农村的覆盖率也不足15%。   那时候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但很多手机没有NFC功能,想搞“碰一下”支付根本不现实。   而扫码支付不一样,商家只要打印一张二维码贴在墙上就能收款,不用花几百块买POS机,也不用承担高额手续费,哪怕是街头摆摊的小贩、农村集市上卖种子的大爷,都能轻松使用。   对消费者来说,只要手机有摄像头、能联网,不管是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场,还是偏远山村的小卖部,都能顺利付款。   这种低门槛让扫码支付快速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到2025年上半年,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冲到了86%,成为大家默认的支付方式。   从经济角度算,扫码支付更是给商家和消费者都省了钱。   美国信用卡支付的手续费率可不低,平均能到1.98%,餐饮、零售行业普遍在1%到3%之间,有些高端服务业甚至能到4%。   而中国的扫码支付对小微商户的手续费率通常低于0.38%,公益捐款、民生缴费这些场景更是零手续费,光2024年就为小微商户节省了超过800亿元。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带现金、不用找零,也不用担心里程碑丢失的风险,隐性的便利成本也省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扫码这种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付款,现在扫码还能直接就能在平台上点外卖、查社保、办政务、预约挂号,70%以上的用户每周都会用3项以上的关联服务。   这种“支付+服务”的生态,让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这是只停留在交易层面的信用卡支付比不了的。   而且为了保障大家的资金安全,央行还建了支付风险监测平台,2024年二维码诈骗案已经下降了37%,那些看似“麻烦”的步骤,其实都是在为民生安全保驾护航。   其实不管是扫码支付还是信用卡支付,都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美国的信用卡体系是基于他们几十年的金融基础和消费习惯发展来的,而中国的扫码支付,是在特定的国情下,找到的最适合普通人的解决方案。   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比谁更先进、谁更炫酷,而是看它能不能落地到民生里,能不能真正服务好每一个人。   扫码支付在中国的成功,恰恰证明了最适合民生的技术,往往是最接地气、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它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而是在便利、安全、成本之间找到平衡,让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支付服务,这就是技术服务人民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