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百度跌出“时代主场”,净亏112亿不是最可怕的

百度地基松了

最近一年,百度在推动AI产业落地的速度和节奏,越来越快。然而百度三季度财报一出来,业内哗然。

营收311.74亿,同比下滑7%,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季度跌幅。再加上资产减值,净亏损112个亿。上年同期净利润76.32亿元。

从76亿净利润,到112亿亏损,百度只用了一个季度,走完了别人十年的下坡路。

这种跌法,不是风吹的,是地基松了。

过去百度的故事,是“搜索稳盘子、AI讲未来”。可如今,盘子不稳了,未来也讲不动了。

搜索广告被抖快蚕食,AI赛道被字节、阿里、新势力围攻,百度最会讲的那套“技术领先三年”叙事,突然不灵了。

当行业进入快变周期,失去稳定入口的百度,还能靠什么重新站住?

百度中枢失速

百度第三季度在线营销收入为153亿元,同比减少18%,这条“搜索—广告—AI”这条中枢链路上,正出现明显断点。

这件事过去没人敢说,现在不得不面对:百度第一次失去了自己的“时代位置”。

在线营收掉得厉害,是表面。搜索吸引力下降,是症状。客户预算外流,是后果。

属于百度的那个“确定性时代”,结束了。

过去二十年,百度吃的是两个最大的红利:一个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爆发期,一个是中国广告预算的线上迁移期。

内容越混乱,搜索越重要;广告越增长,流量越值钱。这是老百度的时代逻辑。

但今天的世界已经完全变了。内容从网页转向短视频、直播、小红书笔记、短剧场景等;流量入口从搜索转向“推荐系统”;用户从“主动找答案”转向“被动被信息流带着走”。

这是抖音、小红书的时代,不是搜索的时代。

根据QuestMobile数据,短视频类App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搜索类App的3~5倍;而小红书“问题式搜索”的渗透率过去一年提升超过70%。

入口正在变化,用户心智正在变化,广告预算也一起变化。

更麻烦的是,过去搜索是入口,广告是现金流,AI是未来,如今这些增长引擎没一件保持住闭环。

搜索的入口心智在掉,广告的预算盘子在缩,AI的商业化尚未成形。

百度原本的商业结构像一把三角支撑的椅子,现在,一条腿断了,另一条摇晃,第三条还没装稳。

坐在上面的人,不可能不晃。

你看似是一个季度亏了112个亿,但其实是百度第一次被全行业“立体围堵”。这是它二十多年从未见过的场面。

你想想,过去百度最骄傲的事是什么?搜索曾是第一,技术曾是第一,AI也曾被视为第一。

但如今搜索打开率下降,用户开始换入口;短视频抢走信息流,广告预算被蚕食;大模型赛道竞争激烈,百度没有“基础设施流量池”;甚至连品牌心智,也被豆包、DeepSeek这样的后来者抢走。

百度已经不是那个能决定行业方向的“中国互联网中枢”。它变成了一个参与者,一个追赶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一个“被动选手”。

所以,这场危机的本质不是亏损,这场危机真正要命的是,百度的“时代主场”,正在从它脚下滑走。

AI业务增长不足以托底

百度不是没有增长点。恰恰相反,百度第三季度AI业务的表现,是这份财报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亮色。

百度第三季度AI业务高速增长,非线上营销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21%,主要来自AI云业务的推动。AI云基础设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3%,其中按月付费的AI加速计算基础设施业务收入同比大涨128%。

AI原生营销业务占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比例,从去年的4%升到18%,增长很快。文心助手订阅用户达到1200万,对话轮次同比增长5倍。

这些数据说明,百度未来想押注的方向,都在动,都在涨,都在积累动能。

但这些业务增长得再快,也拉不动百度整架飞机。

三季度营收成本183亿元,同比增长12%,而总收入却同比下降7%。

也就是说:百度已经出现了“越忙越亏”的反向杠杆。

AI云的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大幅上升;内容成本同步抬高。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百度近两年新增算力、服务器集采、IDC相关项目超80个,明显高于往年。

这说明百度正在经历一个典型的“基础设施爬坡期”:模型越来越大、客户越来越多,但算力成本压得更重。

AI云业务现在是“业务增长”,但不是“利润增长”。甚至某种程度上,它正在拖累百度核心利润。

本季度百度核心营业亏损150亿元,营业亏损率高达61%。即便剔除资产减值,百度核心营业收入只有区区12亿元,利润率5个点都不到。

这说明什么?百度的未来引擎确实在转,但还在大力投入期,并没有真正发力。

文心大模型增长很快,用户量、对话量都在暴涨,但无法反哺百度APP的整体流量。

因为百度最缺的不是流量,而是“入口级生态位”。

同时,搜索和聊天机器人的边界正在模糊。边界模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行为在重构,百度最核心的“入口心智”正在松动。

因为用户不再“带着问题来搜索”,而是“在信息流里被动被推送”,内容消费场景不在网页,而在视频。任务完成不靠搜索,而靠“一站式应用容器”。

AI应用不是终点,未来是智能体、实时生成、全模态交互。问题在于,整个行业都在朝这个方向跑,百度没有绝对优势。

入口战争全面重构,但百度站的位置还不够靠前。

百度的“入口未来”到底在哪里?

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入口争夺战”已经结束了。

PC时代的“搜索框”是入口,移动时代的“图标”是入口,而AI时代,入口已经从一个“地点”进化为一种“能力”:谁能让用户少思考、少操作、更快达到目的,谁就是入口。

换句话说,入口不再是一个APP,而是一条“最短决策路径”。

那么百度的未来入口在哪里?我的判断是在百度所构建的“AI决策层”,而不在具体产品界面里。

根据天眼查数据,百度近三年在智能搜索、知识图谱、认知大模型相关领域新增研发公司超过40家,布局集中在“结构化知识”与“场景化问答”两大方向。

这意味着百度试图构建一个“结果更短、路径更直接”的新搜索结构。

在艾媒咨询最新一份《AI搜索应用趋势报告》中,用户对传统搜索不满的核心不是“信息不够多”,而是“信息太多但无结论”。

AI搜索的核心价值,就是替用户做第一轮筛选,把海量信息压缩成可执行答案。

这一点,百度比字节、比阿里有更深的数据底层优势。首先百度搜索的有20多年网页索引库,百度知道、贴吧沉淀了“内生中文问答语料”,百度百科有结构化知识体系。

这些都恰好是大模型最缺的“确定性语料”。

所以百度正在做的是:把过去20年当“搜索引擎”积累的静态数据,转化成AI时代的“动态答案库”。

搜索不再只是入口,而是一种基础能力,嵌入百度AI的每一个触点。

百度未来真正的入口,不是“用户主动点”,而是“AI替用户做”。

百度其实正试图把“搜索词→信息”改成“意图→完成动作”。

比如,在地图中输入“今晚饿了”,AI直接给智能推荐附近餐厅,并结合历史偏好自动下单;在文库中输入“要找某行业20页PPT”,文库AI直接生成一个可编辑的版本;在贴吧中输入“我卡在某个游戏副本”,AI自动整合最快通关攻略。

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的入口,但都是决策入口。因为用户直接得到了“结果”,无需跳出百度体系。

现在不可避免趋势是,AI正在吞噬应用层。

未来五年,用户打开哪一个APP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个AI在替用户调度所有APP。

百度正在做的,就是打造一套类似“AIOS”的系统,文心模型作为“核心决策层”,搜索、地图、网盘、文库、输入法作为“信息与动作触点”,萝卜快跑作为“实体世界执行器”,以及一个巨大的“结构化中文知识体系”作为底盘。

入口不是某个产品,而是这一套全链路。

当文心模型帮你做决定,调用百度生态执行,再把执行结果反哺给模型,它就变成了你的个人操作系统。

用户甚至不需要知道“入口在哪里”,因为入口已经无处不在。

AI时代的入口争夺本质上就是,谁能最接近用户的意识流,谁就拥有入口。

百度的优势在于它正在把“用户意图→答案→行动→新习惯”变成一个闭环。

互联网入口的终点不是流量,而是习惯。当习惯被固化,入口就形成了。

入口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张网。

百度正在试图把这张网织得更密、更深、更不可替代。而这张网织得成不成,决定百度未来十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