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300架歼15坠毁?中国三航母无机可用,超歼15规模3倍? 迪拜航展惨剧发生之后,印媒非但没有反思技术短板,反而转头甩出“数据图”造谣中国歼-15舰载机已坠毁超过300架,甚至断言“中国三航母陷入无机可用的窘境”。 这则看似专业的报道很快被军事爱好者拆穿,且不说中国现役歼-15总数尚未达到300架,单是“坠毁规模超现役3倍”的数学逻辑就足以让人质疑其真实性。 印度媒体引用的“开源情报”称,中国歼-15因技术缺陷已损失300余架,然而,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现役歼-15总数约70架,首批量产型于2016年交付。 若按印媒说法,相当于每艘航母配属的舰载机需经历至少4次“全军覆没”再重新生产,这显然违背军事常识。 实际上,歼-15作为中国首款固定翼舰载机,公开报道的坠机事故仅有4起(2016年、2022年各两起)。 对比来看,美国海军F/A-18系列在40年服役期内累计坠毁超过200架,印度米格-29K则在10年内损毁8架(现役总规模仅45架)。 印媒通过混淆“累计产量”与“坠毁数量”,在数据迷宫中制造了一场舆论狂欢。 这场舆论风波的时间点值得玩味,11月13日,印度“阳光”飞行表演队的LCA“光辉”战机在迪拜航展因起落架故障紧急迫降,相关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 不到48小时,印媒便开始集中炒作“中国舰载机危机”,这种“自家失火却指责邻家烟囱”的手法,与今年8月印度月船三号登月成功后,部分媒体立即宣称“中国嫦娥工程数据造假”的操作如出一辙。 更深层来看,印度军工体系正面临结构性压力,LCA战机历时37年才形成初始战斗力,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服役后仍依赖美国发动机。 而同期,中国已实现航母电磁弹射技术与隐身舰载机的突破,通过制造外部威胁叙事来转移国内矛盾,已成为某些媒体的固定剧本。 中印两国在舰载机发展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在歼-15解决有无问题后,立即投入歼-35隐身舰载机研发,同时开发空警-600预警机,构建体系作战能力。 福建舰电磁弹射器的突破,更意味着舰载机载荷与出动率的质的飞跃。 尽管拥有超日王号、维克兰特号双航母,但舰载机长期依赖俄罗斯米格-29K,该机型出勤率仅40%-50%。 自主研发的LCA舰载版至今未能通过着舰认证,被迫紧急采购法国阵风-M。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舰载机飞行员培养体系已实现系统化,海军航空大学构建的陆地模拟起降-短距滑跃-实舰着舰三级训练体系,年培养能力是印度的3倍以上。 当印媒虚构“300架坠毁”时,中国第三艘航母的舰载机联队已在东海展开跨昼夜起降训练。 这种荒诞叙事之所以能够传播,源于国际舆论场中长期存在的“中国军事透明度迷思”。 西方机构常以“中国未主动披露事故细节”来佐证其数据的可靠性,却刻意忽略各国对军事事故的保密惯例,美国海军直到2022年才解密过去十年舰载机事故的详细报告。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谣言常被包装成“开源情报分析”,通过选择性裁剪卫星图片、混淆装备代际、利用语言壁垒制造信息差。 比如将辽宁舰甲板出现的舰载机模型渲染为“填补坠毁空缺”,或将训练用的等比例模型计入现役装备统计。 印媒的这波操作看似荒唐,却深刻揭示了后发国家在军工发展中的集体焦虑,当传统军事强国用百年时间完成技术积累,新兴国家的追赶之路必然伴随更多挫折与质疑,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从美国F-35研发中坠毁的6架原型机,到苏联苏-27首飞时险些机毁人亡的事故,顶尖装备的诞生永远与风险相伴。 健康的军工体系不是追求零事故,而是建立快速迭代的纠错机制,印度舆论对“光辉”战机一次迫降的过度反应,反而暴露了其产业生态的脆弱性。 现代军事竞争早已进入体系对抗时代,拘泥于“摔机数量”的叙事,本质上还停留在机械时代的战争思维。 当代航母的战斗力取决于空警-600与歼-35的数据链融合、电磁弹射器与舰载无人机的协同、太空侦察与反导系统的支撑。 那些仍在计算飞机坠毁率的分析,就像用马蹄铁数量评估装甲师战斗力一样脱离现实。 最后,舆论自信源于技术自信,中国在军事透明度上的策略始终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这与各国的做法并无二致。 当福建舰甲板出现三款舰载机同框,当歼-35开展陆基弹射测试,这些实质性的进展才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 建议国内媒体更多开展航母舰长专访、舰载机飞行员纪录片等“软性科普”,让公众在理解军事规律的过程中自然增强辨别力。 印度媒体的这出闹剧终将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在发展尖端武器的漫长征程中,比突破技术瓶颈更重要的,是塑造与之匹配的战略定力与舆论智慧。 唯有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能看清谁在真正构筑深蓝海疆的钢铁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