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踏入中国市场一步?我国下达“逐客令”,三星绝望:放过我们 今年3月,三星董事长李在镕再次现身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西安工厂的升级计划,甚至不惜提出投资5亿美元引入国产设备,试图换取一线生机。 谁能想到,这位执掌全球科技巨头的掌门人,会以如此低姿态奔波在中国的城市间。三天时间,他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高层论坛,赶到小米汽车工厂与雷军密谈车载芯片合作,再闪现深圳比亚迪总部对接电池技术,行程紧凑得像一场“生死时速”的救赎之旅。要知道,十年前的三星在中国市场何等风光,2013年手机份额冲到近30%,年营收轻松破数百亿美元,街头巷尾都是Galaxy系列的身影,济南市民关女士当年花四千多买的Galaxy S4,曾是年轻人羡慕的潮流单品。 如今的境遇,早已物是人非。济南历下区山大路的三星授权体验店,一个月只能卖出一二十台手机,大多是老顾客捧场,年轻消费者直言“基本不会考虑”。IDC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三星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不足1%,甚至跌到过0.7%的冰点。更尴尬的是,三星曾经引以为傲的折叠屏手机,不仅价格跳水严重,德州用户梁先生的Galaxy Z Fold3一年掉价75%,还面临华为Mate XT等国产机型的强势挤压。手机业务的溃败,只是三星困境的冰山一角。 真正让三星慌神的,是半导体核心业务的失守。西安工厂作为三星唯一的海外存储芯片生产基地,累计投资270亿美元,承担着全球40%的NAND闪存产量,2024年销售额达556.77亿元,本是集团的“摇钱树”。可随着美国加码半导体出口管制,工厂部分生产线因无法更新设备陷入闲置,产能利用率一度跌到60%,对华芯片出口上半年直接下降28%。而三星当初力挺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停供华为存储芯片和面板,扬言砸170亿美元在得州建厂,如今却落得补贴缩水、环保与人才短缺的窘境,到手补贴仅20亿美元,远不及预期。 三星的急转直下,离不开中国产业链的强势崛起。被三星轻视的长江存储,仅用数年就实现技术反超,2024年推出294层NAND闪存,性能比三星同级产品高50%,功耗低25%,甚至有消息称三星高端SSD都在悄悄使用长江存储的芯片。政策层面,国产替代浪潮持续加码,大基金三期募资超3000亿元,重点支持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突破,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晶圆厂国产设备采购占比已从22%提升至35%。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等企业的技术突破,让三星不得不放下身段,提出引入国产设备升级西安工厂。 但这场“自救”并不容易。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需要依赖外资技术的阶段,三星想要获得准入,必须接受更高的本土化要求,核心技术的交换更是绕不开的门槛。这对于一直将技术视为命脉的三星而言,无异于割肉补疮。更讽刺的是,三星全球业务也陷入连锁困境,2025年一季度丢掉统治32年的DRAM霸主宝座,晶圆代工市场份额跌至7.7%,被台积电远远甩开,营业利润同比骤降55.94%。 三星的遭遇,本质上是企业战略误判与时代趋势背离的必然结果。轻视中国市场、依附外部势力搞技术封锁,最终只会失去发展根基。而中国制造业从追赶到反超的历程,证明了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市场从来不会永远等待谁,只有尊重本土需求、顺应产业潮流,才能站稳脚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