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攻击无效!FPV无人机神话破灭后,傻瓜式“AI手榴弹”才是未来战争答案 来源:大江东去浪淘 乌克兰战场,这个被誉为当代军事科技的终极试炼场,每天都在上演着教科书里看不到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无数闪着金光的明星武器在这里被捧上神坛,然后又被现实的泥潭狠狠拽下。比如,FPV无人机。这玩意儿在战争初期,简直就是短视频里的战神,第一人称视角,千里之外取敌将首级,穿窗入户炸坦克,酷炫得像是打真人CS。一时间,仿佛未来战争就是一群宅男坐在后方,戴着VR眼镜敲键盘。 但魔幻的是,神话很快就遇到了现实这个最牛的甲方。前线传回来的数据,简直是在给那些军事博主们左右开弓地扇耳光。一家叫DFA的美国初创公司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他们的数据显示,在乌克兰,FPV无人机的实战命中率低得令人发指,高达90%的攻击都打了个寂寞。 90%!!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派十架飞机出去,九架都是在给大地母亲做免费的烟花表演。这背后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两个赤裸裸的现实问题:第一,这玩意儿太特么难开了,跟玩《皇牌空战》完全是两码事,需要大量训练才能上手,战场上电磁环境一复杂,飞手稍微一紧张,那无人机就跟喝了假酒一样满天乱窜;第二,电子战。现代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你瞅啥”和“瞅你咋地”的电磁攻防战,你的信号刚一升空,对面的干扰信号就跟广场舞大妈的音响一样,开到最大功率糊你一脸,无人机瞬间就成了没头苍蝇。 于是,战场的需求就变得异常清晰和朴素:别跟我扯什么花里胡哨的高科技,我,一个普通大头兵,现在就需要一个像扔手榴弹一样简单、但又能精确制导、还不容易被干扰的家伙事儿。我不想去蓝翔技校学三个月无人机操作,我只想在战壕里,看到五十米开外那挺机枪,掏出一个东西,按一下,然后世界就清净了。 所以骚操作就来了。新墨西哥州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DFA系统,直接掀了桌子。他们不跟你卷什么飞控、图传,而是搞了个简单粗暴的东西,叫“精确飞行手榴弹”。 这名字听着土,但思路却性感得一塌糊涂。 说白了,DFA这帮技术宅的脑回路,跟那些传统军工巨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传统军火商的逻辑是,武器越复杂越好,参数越高大上越好,这样才能卖得贵,才能显得自己技术牛逼。而DFA的逻辑是,现代战争的耗材,就要有耗材的样子,核心是让用户用得爽,用得没门槛。他们的产品哲学,本质上就是军事界的“苹果化”或者说“小米化”——把复杂的内核,封装在最傻瓜式的外壳里。 这个“飞行手榴弹”到底是怎么个玩法?它彻底抛弃了需要飞手精细操作的FPV模式。士兵要做的,根本不是“驾驶”它,而是像玩手机游戏一样,把目标在屏幕上框一下,然后像扔标枪一样把它扔出去。没了。对,你的工作就到此为止了。 接下来,就是AI的表演时间。这枚“手榴弹”飞出去后,它内置的AI视觉识别系统就开始工作了。它会自动处理飞行姿态,自动修正风偏,最关键的是,它会自己去找刚才你指定的那个目标。哪怕是在GPS信号被完全屏蔽,无线电通讯被完全干扰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像一只嗜血的猎鹰,死死盯住自己的猎物,直到一头撞上去。 这套逻辑,就是典型的降维打击。它打击的不是某个敌人,而是传统武器的设计哲学。它解决的痛点,精准得就像外科手术。 第一,它把操作员从一个需要高强度训练的“飞行员”,降维成了一个几乎零门槛的“目标指定员”。这就好比,以前开法拉利上赛道,你需要考赛车驾照,现在直接给你一辆自动驾驶的特斯拉,你只需要在屏幕上点一下终点,然后就可以在车里刷抖音了。这对于兵员的训练成本和时间成本来说,是革命性的降低。一个普通步兵,可能只需要接受和反坦克导弹差不多的训练,就能掌握这种原本属于特种部队的精确打击能力。 第二,它在娘胎里就解决了电子战这个最大的爹。传统无人机依赖飞手和无人机之间的实时通讯链路,这条链路就是它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旦被切断,就彻底抓瞎。而“飞行手雷”是发射后不管的,它的大脑长在自己身上。一旦AI接管,它就不再需要和后方有任何联系,对面的电子战部队就算把干扰功率开到能烤熟一只火鸡,对它来说也毫无意义。这就像一个刺客,一旦出发,就不再需要总部的任何指令,他会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 魔幻的地方在于,这种“傻瓜化”的思路,反而催生了战术上的无限可能。一个步兵班,以前最强的火力支援可能就是机枪和榴弹发射器,想敲掉一个远点的碉堡或者移动的装甲车,只能呼叫后方的炮兵或者空军,中间的沟通协调时间,足够敌人转移好几次了。现在,班组里任何一个士兵,都能成为一个移动的、随叫随到的“微缩版巡航导弹发射器”。 而且这玩意儿还是模块化的,今天想打坦克,就给它装上破甲战斗部;明天想炸步兵群,就换成人员杀伤战斗部。一个平台,解决N种问题,后勤大哥听了都想给DFA的工程师点个赞。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