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这次要急了。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美国这次要急了。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美国这次的急火攻心,本质上是亲手造就的封锁反噬了自己。2011 年《沃尔夫条款》落地时,弗兰克・沃尔夫之流大概觉得胜券在握,靠着莫须有的借口就想把中国航天锁死在国际空间站的大门外 —— 他们忘了,中国从来就不是会被掐住脖子就认输的性子。 当年国际空间站号称近地轨道唯一的太空实验室,16 个国家凑了 1500 亿美元才建成,美俄拿着话语权连电压标准都没能统一,却硬是把英语和俄语变成了 “太空准入证”,各国航天员要想上去就得先背熟英文指令,发音不标准都可能影响操作。 那时候美国大概以为,没有他们的允许,中国连太空的边都摸不着。 可他们算错了中国的韧劲。中国载人航天从 1992 年就定下 “三步走” 战略,《沃尔夫条款》不过是把 “自建体系” 的进度条拉得更快了些。 2021 年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这个 22.5 吨重的 “太空中枢” 比国际空间站任何单个舱段都要庞大,里面 51 立方米的活动空间全是中文标识,从生命维持系统到机械臂操控界面,连按钮上的标注都是方方正正的汉字。 到 2022 年问天、梦天实验舱对接完成,三舱组合体达到 68.5 吨,能支持 3 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全年发电量靠着问天舱的柔性太阳翼就能超过 15 万千瓦时,比国际空间站的供电效率还高出一截。 关键是这套完全自主的系统没有兼容性烦恼,不像国际空间站那样 16 国拼凑出一堆技术壁垒。 最让美国坐不住的,是中文真的成了新的 “太空通行证”。当年美国靠技术霸权让英语垄断太空界面,如今中国空间站用实力把中文送进了近地轨道。 欧洲航天局早就嗅到了风向,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从 2012 年就开始啃中文,学了 6 年不仅能熟练用中文发言,还起了 “马天” 这个寓意 “飞向天空” 的名字。 法国航天局局长直言本国宇航员已经学会中文,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佛蕾蒂更是成了中文 “能手”,连俄罗斯宇航员早在 2016 年就用中文给中国拜年。 这些航天员可不是闲得无聊,毕竟要在中国空间站操作实验柜、使用机械臂,连 “出舱”“补给” 这样的指令都得用中文确认,不学中文根本没法上岗。 有外媒调侃,现在欧洲航天员的中文水平,比不少美国政客的国际视野还靠谱。 美国的尴尬在于,自己亲手把中国推向了规则制定者的位置。国际空间站从 1998 年开始组装,花了 12 年才完工,如今寿命已经延到 2030 年,退役后只能沉入南太平洋的 “尼莫点”。 而中国空间站不仅设计寿命 10 年,还能扩展到 180 吨级,未来还要对接巡天光学舱这个 “太空望远镜”,潜力根本不是暮年的国际空间站能比的。 讽刺的是当年美国拒绝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现在 NASA 却多次表达合作意愿,可中国空间站的规则里,中文就是基础门槛。 就像当年美国逼着各国学英语,现在轮到他们看着自家航天员要不要补中文课,这种身份的反转,难怪会急火攻心。 说到底,太空从来不是谁的专属地盘,规则永远跟着实力走。美国当年靠 1500 亿美元堆出国际空间站,就想垄断太空话语权;现在中国用自主技术建起 “天宫”,自然有资格让中文成为界面主角。 那些觉得中文不该出现在太空的声音,不过是没习惯从霸权宝座上下来。看看欧洲航天员家里雇华裔保姆练中文的架势,再想想美国当年拒中国科学家于门外的傲慢,这前后的对比,已经把 “谁有实力谁定规矩” 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美国的急,与其说是怕中文占了太空,不如说是怕自己的规则没人听了 —— 可在航天领域,实力才是最硬的话语权,这一点从来没变过。 参考信息来源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