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一条新闻在朋友圈悄悄传开:
萝卜快跑宣布,每周完成的订单超过25万单,而且全部是“全无人”,也就是说,车上没有安全员,也没有司机,完全靠系统自己跑。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不算特别惊人,但如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会意识到,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出行,已经不再遥远。
很多人对自动驾驶的印象还停留在“概念车”、“测试阶段”或者“未来科技”的层面。
但实际上,从2023年开始,北京、武汉、上海、深圳等城市就已经陆续开放了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试点服务。
而到了2025年,这项技术不仅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加速落地,开始真正服务普通市民。
萝卜快跑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黑马,它背后是百度Apollo多年的技术积累。
从最早的激光雷达加高精地图路线,到后来融合视觉、毫米波雷达和AI大模型,它的进化路径清晰可见。
更重要的是,它走的不是实验室里的炫技路线,而是实打实地在城市街头跑单、接人、应对红绿灯、避让电动车、识别施工围挡,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场景,恰恰是检验自动驾驶是否“靠谱”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25万单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
假设一辆车每天跑15单,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一周就是105单。
要完成25万单,至少需要2400辆左右的车同时运行。
而根据公开数据,萝卜快跑目前已覆盖全国22个城市,累计服务订单超过1700万单,总自动驾驶里程达到2.4亿公里,其中全无人驾驶里程就超过了1.4亿公里。
这个体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试验”或“示范”的范畴,进入了真正的规模化运营阶段。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全性。
官方数据显示,萝卜快跑的全无人车辆平均每行驶1014万公里才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且从未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
要知道,人类驾驶员的百万公里事故率通常在几起到十几起之间。
从这个角度看,机器开车,在某些维度上已经比人更稳、更可靠。
当然,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它只在特定区域跑,路况简单。”
这话有一定道理。
目前萝卜快跑的服务范围确实集中在城市划定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内,比如武汉经开区、北京亦庄、广州黄埔等。
这些区域道路规划较新,交通秩序相对规范,基础设施也做了适配,比如加装路侧感知设备。
但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
自动驾驶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通过划定边界、逐步扩展的方式,稳扎稳打地推进。
这种策略其实很聪明。
与其幻想一步到位实现L5级(全场景、全天候、全地形)自动驾驶,不如先在可控环境中把L4级(高度自动化,限定区域)做扎实。
就像学游泳,先在浅水区练熟动作,再慢慢走向深水区。
现在,萝卜快跑已经在多个城市的“浅水区”游得相当自如。
除了技术本身,政策也在同步跟进。
2025年7月,江苏省出台了《无人驾驶装备商业示范应用工作指引(试行)》,明确要求L4及以上级别的无人驾驶装备可以开展商业化运营,并对保险、数据记录、应急接管等细节做了详细规定。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陆续开放了更多测试道路,发放了上万张测试牌照。
这些都不是空头文件,而是实实在在为自动驾驶上路“铺轨”。
有意思的是,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正在反过来倒逼城市管理方式的升级。
比如,在武汉,部分路口已经部署了车路协同系统,红绿灯能“告诉”车辆还有几秒变灯;
在深圳,无人配送车可以在指定时段进入非机动车道;
在广州,无人驾驶汽车甚至参与了全运会火炬传递,完成了6.8公里的城市道路行驶任务。
这些场景看似零散,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
技术、法规、基础设施、公众接受度,正在同步演进。
说到公众接受度,很多人一开始是抗拒的。
“没司机?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机器能认得清突然窜出来的外卖小哥吗?”
这些担忧都很真实。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温和。
萝卜快跑的用户反馈显示,大多数乘客第一次坐会紧张,第二次就开始觉得“比有些网约车司机开得还稳”。
尤其在早晚高峰堵车时,自动驾驶不会路怒、不会急刹、不会抢道,反而让人感到安心。
而且,价格也在变得亲民。
在武汉,萝卜快跑的起步价已经和普通网约车持平,有时甚至更低。
因为省去了司机成本,长期来看,无人出租车的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这对城市通勤族来说是个好消息,未来打车可能不再是“奢侈选择”,而是一种高效、便宜、可靠的日常出行方式。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比如极端天气下的表现、复杂施工路段的应对、突发交通事故的处理等,都是需要持续优化的问题。
另外,如何平衡数据隐私与系统安全,也是绕不开的议题。
但这些问题不是“能不能解决”,而是“怎么更好地解决”。
技术从来不是完美的,但只要它在不断进步,并且带来实际价值,就有存在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驾驶的应用早已不止于载人出行。
在物流领域,京东、美团的无人配送车已经在校园、社区常态化运行;
在矿区,内蒙古的百吨级无人驾驶卡车24小时不间断作业,效率提升近3倍;
在京沪高速上,L4级无人重卡编队运输集装箱,夜间风雪天照常行驶,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这些场景虽然不那么“性感”,却实实在在创造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回到萝卜快跑本身,它的25万单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信号:
自动驾驶不再是实验室里的PPT,也不是资本吹出来的泡沫,而是真真切切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服务。
它可能不会明天就取代所有出租车,但它的存在,已经改变了我们对“出行”的理解。
过去,我们认为开车必须有人;
现在,我们开始接受“车自己会开”。
这种认知转变,比技术突破更难,也更重要。
一旦人们习惯了无人车的存在,后续的推广就会水到渠成。
最后想说的是,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
它可能在某段时间看起来停滞不前,然后突然在一个节点爆发。
2025年,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节点。
当周订单突破25万、全无人驾驶里程超过1亿公里、多个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动驾驶已经跨过了“能不能用”的门槛,正在迈向“好不好用”、“值不值得用”的新阶段。
未来的城市交通,或许不会有那么多方向盘,但一定会有更多安静、平稳、准时到达的旅程。
而这一切,正从今天这一单、那一单的无人订单中,悄然生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