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美六代机正面开战:J-36首飞震撼全球,F-47还在烧钱!

夜空下的成都试飞场,一道银灰色的影子划破天际。 发动机轰鸣如雷,那不是普通的测试机,而是J-36——中国自己的第六代战斗

夜空下的成都试飞场,一道银灰色的影子划破天际。 发动机轰鸣如雷,那不是普通的测试机,而是J-36——中国自己的第六代战斗机,第一次飞上云端。 外媒的惊叹几乎同时响起:“中国提前进入六代机时代。”

美国人当然不会沉默。 波音刚在三个月前拿下NGAD项目的核心合同,号称要在2030年前让F-47成为“天空的主宰”。 他们的口气一如既往的自信。 作战半径1000海里以上,速度超过2马赫,隐身性能全面升级,还能带领一群无人僚机组成“蜂群作战群体”。 这听起来像科幻,但在美军的计划里,这就是下一个十年的现实。

只是代价有点离谱。 一架F-47要价3亿美元,是F-35的两倍。 国会的争吵声此起彼伏,预算委员会抱怨“这不是飞机,是飞行的钞票”。 波音的工厂里,工程师们加班加点赶进度,但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系统带来的反复延期。 现实告诉他们,技术领先不是问题,钱不够才是致命伤。

反观中国,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 短、快、狠。 从立项到首飞,J-36只花了短短几年。 银灰色无尾飞翼、三台发动机、双座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在向外界宣告,中国的速度正在重塑规则。 一个驾驶员专注飞行,另一个专门控制无人机群。 这一点上,中美的思路惊人相似,但执行效率却完全不同。

最让人侧目的,是成本。 外媒估算J-36的造价只有F-47的三分之一。 发动机、雷达、复合材料,全是国产链条供给。 这意味着,中国的战机不仅飞得起来,还能批量造。 而这,正是空战时代最残酷的算术题——能量产的,才是真正的优势。

2025年上半年,沈阳又公布了“曲折箭翼”原型的测试消息。 这并非重复造机,而是多路线并行的技术探索。 和歼-20S的联合作战演练早已展开,甚至已经在进行AI协同战术的预演。 这不是造飞机,而是在造“体系”。 中国没有把赌注压在一架机上,而是押在整个未来空战的生态里。

再看俄罗斯。 专家瓦西里·卡申的那句“我们已经被淘汰”,说得有点悲凉。 十年前,苏-57曾被寄予厚望,但到2025年,量产不到二十架。 乌克兰战场没能给它露脸的机会,反而暴露出电子战系统落后、维护困难、隐身性能有限的尴尬。 而所谓的六代机计划,至今停留在“研究阶段”。 预算被陆军和海军抢走,军工厂又被制裁掐住脖子,连芯片和复合材料都要靠存货撑。

有工程师透露,某些机体因为零件短缺被迫拆掉重装。 甚至有项目在测试前就被取消。 这不是科研的慢,而是体系的崩。 俄罗斯的空军现在更像是一个勉强维持的老机器,能转,但吱呀作响。

卡申承认,J-36的首飞让俄罗斯航空界“脸面无存”。 他提到AI、自主作战、隐身涂层这些关键领域——俄方几乎全线落后。 更悲哀的是,他们知道问题在哪,却拿不出解决办法。 当年他们教会别人造飞机,如今却成了被超越的对象。

有人说,六代机的较量,是技术的战争。 其实更像是一场“国家意志”的碰撞。 美国靠百年积累打磨极致的系统, 中国靠速度与产业联动在短期内完成追平。 而俄罗斯,只能在边缘看着这场较量继续拉开距离。

F-47预计2030年服役,J-36可能提前三年进入量产。 到那时,西太平洋的天空将不再属于任何一方, 每一次演习、每一次雷达对锁,都可能是下一场博弈的序幕。

空战已经不是“谁飞得快”那么简单。 AI在判断,算法在下指令,无人僚机在蜂群式推进。 人类只是坐在驾驶舱里的观察者。 战争在变,节奏在变,连“战斗机”的定义都在被重新书写。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冷酷的开始。 毕竟,当天空不再需要人,战争也就离人更近了。

评论列表

Jeackince
Jeackince 3
2025-10-10 19:42
30年??我国估计七代机都能首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