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通常被认为是继歼-20之后,成飞集团的又一代表作,尽管型号尚未公开,但外界对它的技术猜想从未停止。其中,最引人注目,且最具颠覆性的,莫过于其可能配备的超大孔径、超高集成度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如果说,歼-16配备有现役战斗机中最大的机载雷达,而其机头尺寸大概只有1米。而成飞的歼-36的机头直径至少有1.5米,按照这个来推测,它里面所装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至少有5000个甚至更多的T/R组件。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架六代机的核心感知能力,将不再仅仅是一架战斗机,而是一架“具有空战能力的电子战飞机和信息融合中心”,其雷达性能甚至有潜力,超越现役的一些小型预警机。
T/R组件数量是衡量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它决定了雷达的有效辐射功率、天线孔径增益和探测灵敏度。更多的T/R组件,意味着更高的总辐射功率,能够将电磁波发射得更远。

在接收模式下,更多的组件协同工作,能够从复杂的背景噪声中,解析出微弱的回波信号,这将极大地提升雷达的灵敏度。探测距离与发射功率、天线面积的四次方根成正比。如果组件数量从重型五代机的2000-3000这个级别,跃升到5000这个级别,其对常规目标,如战斗机的探测距离,将得到显著的、非线性提高。
这也意味着,歼-36的机载雷达有实力挑战小型预警机的能力边界。传统的预警机,例如我们的空警-500或美国的E-2D,依赖于大型天线和高功率,并利用高空优势克服地球曲率限制,来获得超远的探测距离。而六代机的雷达如果搭载5000个T/R组件,其性能将具备以下预警机级别特征:

一是反隐身能力空前: 巨大的T/R组件阵列,配合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使得六代机能够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和更加高效的低可探测波形。面对隐身目标,这种雷达能通过更强的信号积累和处理,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有效的搜索与跟踪,将极大削弱现有五代机的隐身优势。
二是多目标处理和抗干扰能力: 预警机以其强大的多目标跟踪能力和抗电子干扰能力而著称。5000个组件意味着巨大的数据吞吐量和处理能力。六代机雷达将可同时跟踪数百个目标,并利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在毫秒级内实现超精确的电子对抗和杂波消除,这已是小型预警机级别的任务负荷了。

三是信息中心地位:这不再是一架被动接收信息的僚机,而是一个“飞行信息节点”。雷达阵列将同时用作超高带宽的数据链天线,直接控制无人机蜂群或忠诚僚机,实现真正的“马赛克空战”。成飞六代机机载雷达的进步,最可怕之处在于对未来空战模式的颠覆。
如果一架具有高机动能力的全向隐身战斗机,同时拥有小型预警机的探测覆盖能力、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和隐身平台的渗透能力,它将使战场信息单向透明化。而这种优势将带来颠覆性作战效果:

一是单机渗透并“点亮”敌方空域: 隐身突入,在敌方预警体系尚未反应之前,完成目标搜索和目标指示。二是将战场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火力优势:将获取的超远程、高精度信息,实时分享给后方的歼-20、歼-16或导弹发射平台,指挥其他火力单元进行打击。
因此,成飞六代机雷达的跨越式进步,标志着中国正在将“探测即攻击”、“信息即战力”的理念推向新的极致,这将是决定未来空中优势的关键因素。
好,今天的话题就谈到这,下期再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