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科技似乎停滞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是除了中美外,都瞎火了,现在科技太烧钱了,空间站、材料,光大规模科技实验室就七八个,再加上各类科研人员,人力物力已经不是小国体量能搞定的了,这还是材料。 以前搞科研,可能几个教授凑个实验室就能出成果,现在?得先问问钱包够不够鼓,就说空间站吧,美国那个国际空间站,花了1500亿美元,相当于19个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总和。 欧洲空客当年想搞载人航天,结果算完账发现,预算连美国航天局一年的零头都不够,最后只能放弃。 材料科学更夸张,瑞典七所大学凑了300亿瑞典克朗做研究,结果买一台先进显微镜得申请三年。 中国合肥科学岛的聚变装置、美国阿贡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这些“大件”设备,中小国家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光维护费一年就得几十亿,谁顶得住? 欧洲科技掉队,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被三件事拖了后腿:钱不够、人跑了、规矩太死。 先说钱,2025年欧洲外商投资是涨了6%,但钱全进了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大厂”,初创科技公司根本拿不到。 德国电信的技术投资,连美国Meta的零头都不到;美国微软、谷歌这些公司,每年砸上百亿美元搞AI、量子计算,欧洲企业只能干瞪眼。 再说人,现在全球顶尖人才都往中美跑,2010-2021年,超过1.2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回中国,为啥?中国产业发展快,机会多,欧洲人才也往硅谷跑,现在中国崛起后,连欧洲科学家都开始考虑去亚洲了。 美国想用印度专家补缺口,结果超七成印度科研人员打算跑路,年轻人更爱去金融行业,谁还愿意苦哈哈搞科研? 最后是规矩,欧盟27个国家,每个国家监管规则都不一样,搞个科技项目,光审批就得跑断腿。 美国市场多高效?资本说投就投,欧洲呢?《AI法案》《GDPR》这些法规,虽然保护了隐私,但把企业成本抬得老高。 更尴尬的是,欧洲传统工业太强,企业都爱在现有技术上“修修补补”,不愿意投钱搞颠覆性创新,中美那边呢?量子计算、生成式AI这些“烧钱项目”,砸钱不眨眼,这哪是比技术?分明是比谁家钱多、胆子大。 中美科技竞争,现在有点像“两种打法”,中国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墨子号量子卫星、天宫空间站,专项资金一拨就是几十亿,说干就干,美国则靠资本驱动:微软砸上百亿美元搞ChatGPT,谷歌、亚马逊、英伟达跟着砸钱,市场说了算。 这两种模式,目标却一致,用钱烧出未来,中国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美国要维护科技霸权,最后都是为了在量子计算、基因编辑、太空探索这些领域抢先手。 现在科技竞赛,早不是“多国混战”,而是中美“双核”对决,欧洲卡在中间,既没有中国的“举国体制”,也没有美国的“资本狂飙”,再这么下去,真要成“历史注脚”了。 不过欧洲也不是没机会,中欧合作现在挺火:中国在稀土加工、新能源、数字经济应用上有优势,欧洲在高端制造、环保标准上厉害,要是能联手,说不定能打破欧洲的“自满心态”和“死规矩”,重新找到位置。 科技革命的浪头,可不会等谁,当中美在前面狂奔时,欧洲要是还抱着“老本”不放,最后只能被时代甩下,毕竟现在搞科技,没钱、没人、没胆量,真的玩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