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电池成本狂降 电动车市场迎来一场真正的洗牌

老实讲,我混汽车圈这么多年,最近看到电池成本这波跳水,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兴奋,觉得这可能是电动车真正普及的转折点

老实讲,我混汽车圈这么多年,最近看到电池成本这波跳水,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兴奋,觉得这可能是电动车真正普及的转折点;另一方面又担心,这股看似“全民电动化”的浪潮,最后会不会又是一场资本和噱头的游戏。

想想十年前,谁能想到二十万都买不到一台能跑五百公里的纯电车,那时候一说电车,大家都笑,说续航焦虑、充电麻烦、冬天半路趴窝。可现在呢?宁德时代的电芯成本降到0.4元一瓦时,100度电池包的成本只要4万块出头,放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电池便宜到这个程度,意味着整车售价能直接砍掉好几万。也就是说,那些十几万的电动车,很快就能冲进十万以内的大众区间。

我前段时间还特意去看了几台新车,小鹏MONA M03算是最近最典型的代表。官方给出的售价是11.98万起,续航能做到500公里,这个数据放在两年前绝对是要价十六七万的水平。再看长安启源A07真香版,15万内的价格,710公里的续航,这简直是把“性价比”三个字刻进电动车历史。现在电动车市场的竞争,不是造车谁好看、配置谁高,而是比谁的电芯便宜、谁的续航更能打。宁德时代这次降本,直接像往池塘里丢了个“炸弹”,传统油车和一些弱势新能源品牌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我印象很深刻,几年前我身边朋友聊电车时,最常问的问题就是“这玩意儿电池贵不贵?换一次要多少钱?”那时候电池成本高得离谱,一块大电池能占整车成本的一半。现在可倒好,成本几乎砍掉三分之二。原来买一辆续航700公里的车得花二十多万,现在有可能十万出头搞定。有人说这是新能源的春天,我倒觉得更像是一场“大洗牌”的开始。电池降价看似利好消费者,但对行业来说,这其实是一次“价格屠夫级”的冲击。

你看现在的趋势:高端品牌在拼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中端品牌拼设计和品牌信任,而低价电动车要靠成本革命来撕开口子。宁德时代的0.4元/Wh电芯价格,就是他们撕开这口子的“武器”。它的意义不只是“便宜”,而是让一大批原本被市场边缘化的小厂,有机会重新进场。以前他们买电芯要排队、要被压价,现在电池量产成本降了,供应链松了,人人都有机会造出“能跑远的电车”。但说实话,这事儿也不是全好。因为当电池成本降低,整车价格随之下探,利润空间被压缩,很多车企会开始疯狂砍料。安全、做工、NVH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牺牲品。

我还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次电池实验,国产品牌的电芯被针刺后冒烟、起火,而日韩品牌的只是鼓包。那时候大家都说“国产电池不行”,如今宁德时代能把成本降到这个地步,背后其实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制造良率”提升,不是单纯偷工减料。但问题来了:同样一块100度电的电池,哪怕是0.4元一瓦时,也要做平衡——性能、寿命、安全、温控管理,缺一不可。如果有厂商为了抢价格直接上低成本方案,那结果很可能是消费者买到一辆“便宜但不敢开远”的电车。

从市场角度看,700公里续航的门槛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定位问题。你想,10万以内能跑700公里,听起来很诱人吧?可700公里这个数字是“CLTC”续航,也就是实验室数据,真实使用中可能也就550–600公里。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心理影响已经足够大了——“十万块,我就能有一台能跑六百多公里的车”,这句话的传播力比任何广告都强。车企们深谙此道,现在打的全是“数据战”。续航数字越漂亮,销量越有希望。

不过话说回来,这波电池革命,对整个市场格局的影响比想象中更深远。过去新能源车价格高企,是因为“电池贵”。现在成本下来了,真正的问题变成“谁能活下来”。特斯拉、比亚迪这种头部玩家已经在供应链上有绝对话语权,他们能用更低的电芯成本、更高的产能去压制竞争对手。而中小车企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被迫卷价格,卷到最后,亏损、倒闭只是时间问题。其实我挺担心这点的,因为当市场只剩头部品牌,消费者表面上看是受益,实际上选择会变少。你想想,哪怕价格低了,假如整个市场被两三家垄断,那时候你买车还真就没得选。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点是,电池成本降了,但充电基础设施、原材料价格并没有同步降这么多。尤其是锂、镍等关键材料的波动仍旧剧烈,一旦上游价格反弹,这种“超低成本神话”可能瞬间破灭。再加上现在政策端也开始收紧补贴、鼓励合理竞争,如果车企只是靠压成本而不做技术创新,接下来一年就会被淘汰。你看小鹏MONA M03的定价策略就挺聪明,11.98万不是最低,而是“刚好够香”。他们知道消费者宁愿多花一两万买个看起来更靠谱的品牌,也不想冒险去买那种“便宜得离谱”的产品。这就是心理学和市场博弈的微妙结合。

我个人觉得,这波电池成本革命,既是消费者的机会,也是行业的试金石。接下来半年,市场会很热闹:十万内长续航电车会一波接一波涌出来,续航700公里的口号会被刷屏,但真正能长久留下来的,只有那些平衡好成本、安全与口碑的车企。毕竟,电池只是基础,整车体验才是灵魂。那些能做到“价格打动人,体验留住人”的品牌,才有资格活到下一轮。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十年后我们会回头说:2025年,是中国电动车真正平民化的一年。那时的“700公里续航”不再是新闻,而是最基础的门槛。就像现在没人再惊讶智能手机能拍4K视频一样。只是这个过程里,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毕竟,车这东西,不是光跑得远就够,还得跑得稳、用得久、修得起。电池成本再低,也得让消费者用得安心,这才算真的“革命成功”。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98
用户17xxx98 5
2025-10-23 17:36
小鹏虚标。
梦回唐朝
梦回唐朝 4
2025-10-23 21:47
现在开油车习惯了,要一个长续航大电池,只要油车的驾驶方式不要那么多智驾!价格会低吗。

柳随风 回复 10-23 23:11
是的 智能驾驶我们不需要[呲牙笑]

人在旅途 回复 10-24 08:08
不要那么多智能才是硬道理, 车企放开后台数据才是良心。

燕泰楼    杨子
燕泰楼 杨子 2
2025-10-24 00:32
电车系统现在不安全,技术不成熟
冷暖自知
冷暖自知 1
2025-10-23 22:18
比铅酸还便宜?
大嘴老鸹
大嘴老鸹
2025-10-24 08:39
0度满载匀速120往返跑,告诉我哪家的量产车能做到700公里续航?吹牛逼倒是一个比一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