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末,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续航里程焦虑与电池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消费者头顶的两大核心痛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圣杯”的全固态电池,承载了整个行业的期望。
近日,这一前沿领域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广汽集团宣布,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已正式建成,并已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动力电池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更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纪元。

01 技术革新:解密“无液”电池的核心优势
全固态电池与传统锂离子电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易燃的液态电解液和隔膜。这种“无液化”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安全问题,带来了质的飞跃。
广汽集团固态电池平台高级经理介绍,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耐热性极佳,可以承受超过300摄氏度的高温。相比之下,传统液态电解液在100多摄氏度时就可能面临热失控风险。
这种本质上的安全提升,让工程师可以更从容地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预计比现有主流液态电池高出近一倍。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电动汽车将拥有更长的续航能力和更轻的电池包重量。
02 工艺突破:广汽如何重塑电池生产线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技术理论的突破仅仅是第一步,生产工艺的革新同样至关重要。广汽此次的成功,关键在于两大工艺革新。
其一是在负极制造环节采用了创新的干法工艺。传统湿法工艺需要经过原浆、涂布、滚压三道独立工序,耗时耗能。而干法工艺巧妙地将这三道工序“三合一”,大幅降低了能耗,同时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通过干法工艺,电极的面容量可以从传统湿法工艺的不足5毫安时/平方厘米,提升至最高7.7毫安时/平方厘米。更高的面容量直接转化为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为实现超长续航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个核心突破便是前文提到的高性能固态电解质的成功应用。这项自主研发的材料,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还克服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长期存在的界面接触不良、阻抗过高的行业难题。
03 产业化蓝图:从实验室走向万亿赛道
广汽集团建成的这条产线,率先具备了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生产条件,这是从实验室样品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步。中试产线的贯通,意味着生产工艺、设备参数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得到了有效验证。
根据广汽集团平台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动力研发负责人公布的时间表,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路径已经清晰。搭载该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将从目前的500公里级别,一举跃升至1000公里以上。
计划于2026年,广汽将进行小批量的装车实验,进行真实场景下的全面验证。而在2027年至2030年期间,将逐步实现批量生产和商业化应用。这一时间点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的规划基本一致,预示着2027年将成为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节点。
目前,包括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国轩高科在内的多家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整个产业链正在加速成熟。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指出,发展全固态电池是为了保持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并防范被颠覆的风险。
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产线的建成投产,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吹响了彻底解决用户核心痛点的号角,也为中国在下一代动力电池竞赛中抢占了有利身位。虽然距离大规模普及仍面临成本控制等挑战,但通往未来的道路已然清晰。一个续航更长、体验更安全、设计更多元的电动汽车时代,正加速向我们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