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贸易向来是“现金交易,概不赊账”,但在中国的外贸史上,却有一笔烂账让人津津乐道——上世纪70年代,索马里买了中国26架歼-6战斗机和一批导弹,结果尾款一拖就是几十年,中国曾七次追债无果。这笔债,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要理清这件事,得回到上世纪的冷战背景。70年代的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在美苏之间摇摆,一度与苏联交好。但1977年欧加登战争爆发后,苏联转而支持索马里的对手埃塞俄比亚,这让巴雷政权迅速转向,向中国和美国靠拢。
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了军事需求,索马里向中国购入了26架歼-6战斗机。歼-6作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技术成熟、皮实耐用,非常适合索马里的国情。

然而,这份合同签订时可能就埋下了隐患。合同金额约331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但索马里的经济状况本就堪忧,指望它马上掏出现金,确实有难度。所以,对方提出先支付1600万美元,剩下的1710万美元在5年分期付款完成。
之后合同执行了,中国的战机交付了,但索马里的政局却急转直下,5年内一毛尾款都未付,对方都以经济压力大为由一拖再拖。1991年,西亚德·巴雷政权被推翻,索马里瞬间陷入惨烈的内战,整个国家分崩离析。

而中国恪守国际规则,在索马里内战爆发后,依然通过外交渠道,据记载至少七次向索马里各方提出债务问题。但面对一个局势混乱的国度,所有的催款都石沉大海。之后新成立的政府,更是直接不承认这笔债务。
这笔债务,本质上成了“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国际惯例,只能将这笔债务列为“冻结”状态。
那么,这笔债最后怎么处理了?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笔烂账,某种意义上,通过另一种方式“勾销”了,并转化为了更具价值的战略资产。
时间进入21世纪,索马里局势稍稳,成立了得到国际承认的联邦政府。而中国也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视野今非昔比。

随着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东非海岸成为重要节点。索马里位于红海咽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此时,与其紧盯着几十年前的旧账,不如着眼未来。
在国际通行的债务处理中,对最不发达国家进行债务减免是常见的人道主义和外交举措。对于索马里的历史债务,中国很大概率是通过政府间协议,将其进行了重组、减免,或转化为发展合作项目。
评论列表